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WEVJ 合肥工业大学朱波教授团队:基于热池技术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研究

已有 582 次阅读 2025-5-14 17:29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导读

传统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普遍低于50%,大量能量通过排气与冷却系统散失。现有余热回收技术虽能实时回收部分排气热量,但无法存储能量,导致冷启动阶段发动机升温缓慢,燃料消耗与排放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朱波教授等人在 World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 (WEVJ) 期刊发表了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相变热池技术的创新方案,通过结合热存储与动态释放机制,利用相变材料进行发动机尾气余热的存储和再利用,不仅有效缩短发动机冷启动时间,而且可以在冷启动阶段为座舱提供加热。该研究对于改善汽车能耗和热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22.png

采用热池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结构示意图

           

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团队首先设计了新型热管理系统架构,将热池与排气热交换器并联集成至发动机冷却回路。热池采用Ba(OH)2·8H2O相变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其相变温度 (78℃) 与发动机冷启动需求匹配,且成本低廉、热稳定性优异。通过三通阀控制排气流向,系统可将高温排气热量导入热交换器或直接排出,同时利用热池存储热量。

为验证系统性能,团队基于AMESim软件构建了包含发动机热平衡、冷却系统及热池模块的多物理场动态模型。通过在−20℃低温环境下进行实验验证,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高度吻合 (发动机出口水温误差≤4℃),验证了模型可靠性。

在热池性能分析中,研究发现车速与环境温度显著影响储热效率。例如,当车辆以100 km/h恒定速度行驶时,相变材料的总储热时间仅为2138秒,较80 km/h车速缩短18.4%;而在−20 ℃低温下,热池通过6 L/min冷却液流速释放热量时,仅需371秒即可将冷却液从−20 ℃预热至30 ℃,较传统冷启动模式效率提升显著。

进一步对比四种冷启动加热模式发现,热池与热交换器联合加热模式表现最优。在80 km/h恒定车速下,该模式累计燃料消耗降低24.7%,冷启动时间缩短17.75%;而在40 km/h低速工况中,冷启动时间最大减少22.52%。研究还揭示,热电池在冷启动初期通过高温差快速加热冷却液,而热交换器则在中后期通过高温排气持续供能,两者协同显著提升整体能效。

11.png

不同工况下的发动机温升曲线

            

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热池技术与排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创新结合,成功实现了发动机冷启动阶段的快速加热与热能复用。关键结论包括:

(1) 热池的储热效率受车速影响,高速 (100 km/h) 下相变时间缩短18.4%,低温环境 (−20℃) 冷却液预热效率提升10.6%;

(2) 联合加热模式在80 km/h车速下冷启动燃料消耗降低24.7%,为混合动力车型的低温热管理提供了可扩展方案。   

           

原文出自 WEVJ 期刊:https://www.mdpi.com/3005756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wevj

        

WEVJ 期刊介绍

主编:Joeri Van Mierlo,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Belgium

期刊发表与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相关的研究。

2023 Impact Factor:2.6

2023 CiteScore:4.5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2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8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85724.html

上一篇:Applied Sciences: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前桥工科大学在昆虫行为研究中的新突破
下一篇:Plants:北京林业大学盖颖教授等创建特刊——非模式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与适应的分子机制
收藏 IP: 61.242.1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6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