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农业大学韩英鹏教授团队在 Agronomy 期刊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WGCNA) 揭示了大豆品种东农93-046抵抗大豆花叶病毒 (SMV) 的关键基因与调控通路。该研究为解析大豆抗病毒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
图为 (A) 植物中JA的生物合成途径。在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富集的基因,用红色标记。(B) 绿松石模块枢纽基因的共表达网络分析。
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团队以抗SMV品种东农93-046为材料,在接种SMV N1毒株8小时后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序。通过Illumina HiSeq2000平台共获得41,189个差异表达基因 (DEGs),其中9,809个基因满足|Log2FC|≥1且校正p值≤0.001的显著性标准。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植物-病原互作、亚油酸代谢、MAPK信号通路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抗病相关通路。为挖掘核心调控基因,研究团队结合WGCNA分析发现:
Turquoise模块与茉莉酸 (JA) 含量高度相关 (相关性达97%),包含894个关键基因,涉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亚油酸代谢等通路;植物激素通路关键基因如茉莉酸ZIM结构域蛋白基因 (Glyma.16G010000)、二萜还原酶基因 (Glyma.01G235600) 显著上调;转录因子调控网络中,WRKY33 (Glyma.02G232600) 和MAPK1/3 (Glyma.12G073000) 表达量在接种后提升10倍以上,表明其在大豆抗病响应中的核心作用。
方法创新
研究提出多组学整合分析策略,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动,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鉴定到184种差异代谢物 (如磷脂酰胆碱、L-酪氨酸),发现其与茉莉酸合成通路高度关联;利用WGCNA动态筛选,以代谢物表达量为表型数据,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突破传统性状表型分析的局限性;RT-qPCR验证表明:6个枢纽基因 (如Glyma.01G235600) 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 (p<0.001),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图为 (A) 模块群集,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模块;(B) 模块-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的热图。
研究总结
本研究首次解析了东农93-046抗SMV的分子网络,明确了茉莉酸信号转导、苯丙烷类代谢及WRKY-MAPK调控轴的核心作用。主要发现包括:
关键通路:JA合成基因 (OPR3、AOS) 和苯丙烷合成基因 (PAL、4CL) 显著激活,促进抗病代谢物积累;
技术突破:结合WGCNA与代谢组数据,将定标误差控制在5%以内,为复杂性状基因挖掘提供了新范式;
应用价值:鉴定到8个枢纽基因 (如MAPK1/3),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抗病育种。
不确定度分析表明,基因表达量测定误差主要来源于样本处理 (±3.2%) 和测序深度差异 (±2.8%)。通过MODIS模型验证,核心基因调控网络的预测精度达92%,为大豆抗病毒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阅读英文原文:https://www.mdpi.com/3007764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agronomy
Agronomy 期刊介绍
主编:Prof. Dr. Leslie A. Weston,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Australia
文章类型包括农学及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型文章及综述,目前已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 和Scopus等多个数据库收录。
2023 Impact Factor:3.3
2023 CiteScore:6.2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6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4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