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鸿钊先生赴日留学年份查考——兼溯其东文学堂四同学之留学情况
——章鸿钊与东文学堂同学赴日留学年份,文献说法不一
——章鸿钊与东文学堂同学同时赴日年份很可能是1905年
——东文学堂停办年份说法不一,交大校史文献多称1903年
——章鸿钊与东文学堂同学留学日本的经费来源,说法不一
陈昌春
关于章鸿钊先生赴日留学年份,不同文献中有1904年与1905年两种不同说法。章鸿钊先生的《六六自述》没有明确说明赴日年份。不过,他提及在东文学堂停学时他为27岁。28岁那年他赴日留学。 章鸿钊先生说,东文学堂停学后那年的秋间,他去广州初办的两广学务处从事教材编辑工作。《两广学务处沿革考略》一文介绍:两广学务处,是1903— 1906年期间,广东、广西两省新式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它的成立,既有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也与两广总督岑春煊重视教育以及两广士绅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在张鸣岐等人的主持下,两广学务处制定的兴学政策为清末广东新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章鸿钊先生及同时赴日的东文学堂同学名单
《六六自述》介绍,同时赴日本留学的一批学生,共有二十余人。其中东文学堂老同学就有四人:陶俊人(陶昌善)、许叔玑(许璇)、盛霞飞(盛德镕)、周作民。
《许璇与南洋公学东文学堂》(温州日报,2025年1月5日)称:“1903年年底,经罗振玉推荐,东文学堂学生章鸿钊、盛德铭、沙曾诒、许璇、陶昌善、周维新六人因有‘东文‘基础,以广东公费身份留学日本。”
(二)认为章鸿钊先生1904年赴日的文献介绍
《章鸿钊先生与中国早期地质教育事业》(《地质学史论丛 7》 2018)介绍:“章鸿钊1904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08年毕业后本拟转入大学农科学习,但因名额所限,便改学地质,转入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
《章鸿钊年表》一文认为,章鸿钊先生1904年“在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学习”。
《清末瑞安县留日学生之研究》基于对《六六自述》内容的推算,认为章鸿钊与同学许璇都是1904年赴日。对于经费来源,《清末瑞安县留日学生之研究》称是南洋官费。这与《许璇与南洋公学东文学堂》一文所说“广东公费”不同。
(三)认为章鸿钊先生1905年赴日的文献介绍
《章鸿钊在中国地质学史上的贡献及其科学史意义》(2022)一文称,章鸿钊先生1905年28岁赴日本。
《简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先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论文,2011)认为,章鸿钊先生1905年赴日留学。文中“从香港赴日本留学”的说法不很准确。章鸿钊先生《六六自述》明确指出“从香港换乘”。出发地,很可能是上海,这批赴日学生的领队是位于上海的东文学堂日籍教员藤田八丰。
《章鸿钊》(2021,河北教育出版社)传记,认为1905年赴日,将章鸿钊先生年龄称为28岁。根据出生日期起算,28岁是实足年龄。
《天津地方史研究丛书 老天津的地质风物》(2022)称:“章鸿钊1904年在家深受辍学之苦,及秋间奉原东文书院校长罗锡锡函召,去广州在两广学务处襄办辑教科书。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
《获港章氏》(章宗城编)(曾大雄先生提供)称;“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
《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 上,2022)称:“章鸿钊,1904年,去广州在两广学务处襄办编辑教科书。1905—1908年,在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学习。1909—1911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章鸿钊(《南浔名人》 ,2010)称:“1905年,章鸿钊受两广学务督办张鸣岐选派,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在京都第三高等学堂预科读书,拟转入大学农科,由于农科名额所限,只能改科。章鸿钊抱定‘宜专攻实学以备他日之用‘宗旨,决然改学地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理学编 地学卷 1》 (1996)称:“章鸿钊1904年在家深受辍学之苦,及至秋间奉原东文书院校长罗叔韫函召,去广州在两广学务处襄办编辑教科书。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
(四)关于东文学堂停学年份的不同说法
据《上海交通大学史 第1卷 南洋公学 1896-1905》 (2016)介绍,东文学堂系在1903年2月停办。
据《百年树人 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校长传略》 (1997)介绍,1903年,公学经费紧细,译书院及东文学堂停办。
(五)章鸿钊先生几位赴日同学的事迹及留学情况简介
下面就章鸿钊先生《六六自述》中提及的同时赴日的东文学堂同学之留学情况做一些介绍。其中,盛霞飞(盛德镕)的留学情况,暂未找到。 关于周作民(维新)的赴日年份,现有可见文献均称1906年。许叔玑(许璇),有称1907年。
陶俊人(陶昌善)事迹及赴日留学情况
《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 北京农业大学创业史实录 1905-1949》 (1992)称:“陶昌善(字俊人,浙江嘉兴人,留学日本,毕业于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科,民国元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农政司司长)。”
《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1910年南洋劝业会》(《百年演绎 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2009)一文称:“7月29日《申报》报道,东京帝国大学农学系的三年级学生陶昌善,此次也归国参观,而且,他还打算以南洋劝业会为题,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
许叔玑(许璇)事迹及赴日留学情况
《中国农学会史》 (2008)称:“)许璇(1874~1934)字叔玑,浙江瑞安人。1874年(清同治13年)生,耕读世家,父为举人。27岁人南洋公学,30岁选派留学日本,38岁卒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农科。”
《许璇》(《瑞安历史人物传略》,2006)称:“许璇(1876—1934),字叔玑,......1902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4年及1905年先后任湖北编书局和广东学务公所编撰员。1907年公派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农科,主攻农业经济学。1912年毕业归国。”
《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2016)一书称:“梁希在日本留学期间,“与同时留日的同学许璇、侯过、林骥、俞寰澄等交谊最笃”。
周作民事迹及赴日留学情况
《江苏历代名人词典》 (2019)称:“周作民(1884—1955...现代银行家。江苏淮安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入广东公学,同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因官费停发,两年半后肄业回国。”
《中华民国史 第9册 传4》 (2006)称:“周作民(1884—1955,原名周维新,后改名作民,1884年2月12日生于江苏淮安。1906年,他在随著名国学大师罗振玉学习三年后,以优异成绩被官派日本留学,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后来,因官费停发,被迫中断学业。”
《中国近现代史名人辞典》 (1993)称:“周作民(1884—1955)江苏淮安人。1902年入广东公学。1906年赴日本留学。”
《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 (1992)称:“周作民(1884—1955)金融家。原名维新,江苏淮安人。1906年赴日本留学。”
《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 第2册》 (1996):“周作民,原名维新,1884年生,江苏淮安人。幼年在其父周佩香所设学堂念书,15岁在无锡从罗振玉学习国文。18岁赴粤,入广东公学就读,甚得在该校任教的罗振玉的资助。1906年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肄业两年半,因广东官费停发回国。”
《周作民与金城银行》(《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第13辑》,(2014)称”一九O六年周作民考取广东官费赴日留学。周本非粤籍,几乎被取消资格,因其成绩优异,经罗振玉向诸暨周善培(当时为广东臬台,兼主留日考试官)请求破格维持。始得去日。周作民抵日本后,考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在日肄业二年半,中间未曾返国,寒暑假学习均未间断。”
《银行家周作民的经济思想研究》(2012)称,周作民1906年赴日。
《周作民——金融界的“不倒翁” 》(《民国财经巨擘百人传》 2013):“师从罗振玉,后人广东公学学习。1906年,考取广东官费赴日留学名额,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因官费停发,1908年,被迫回国。”
(六)章鸿钊与东文学堂同学留学日本的经费来源,说法不一
章鸿钊先生的《六六自述》,隐含的意思,是“广东政府公费”。然而,他的同学中,有文献称是“南洋公费”资助。经费来源问题,我暂没有追溯线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4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