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右任故事及陕西地方史著作所说的“渭北水利委员会”,似不存在
陈昌春
于右任事迹读物及有关黄河史、陕西地方史读物中视作信史纷传的“渭北水利委员会”,或并不存在。由于可用资源有限,主要通过史料的查找与分析,作出一个初步判断。
一、于右任故事里的“渭北水利委员会”
有关于右任先生的各种年谱、年表、传记等,一般均声称“渭北水利委员会”实有其事。下面根据发表或出版时间先后列举数篇:
(一)《民国于右任先生年谱》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二)《于右任传》 (1989)
该书称:“至1921年(民国十年)夏,饥荒开始缓和后,于右任念关中旱灾频仍,为地方长远利益计,首倡利用放赈余款筹建引泾灌溉工程。于是,渭北水利委员会旋即成立,由社会名流李仲三出任会长,聘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担任总工程师,并派员着手勘测泾河上游钓儿嘴开凿工程。”
(三) 《民国奇才于右任》( 1989)
该书称:“于右任……并为了根本计,着手创立了渭北水利委员会。会址没在三原县东关善堂内,由李仲三出任主任委员,聘请水利专家李仪祉为工程师。”
(四)《于右任传 无悔担当》 (2016)
该书称:“1921年(民国十年)夏,饥荒开始缓和后,于右任念关中旱灾频仍,为地方长远利益计,首倡利用放赈余款筹建引泾灌溉工程。于是,渭北水利委员会旋即成立,由社会名流李仲三出任会长,聘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担任总工程师,并派员着手勘测泾河上游钓儿嘴开凿工程。”
二、陕西地方史书籍中的“渭北水利委员会”
关于陕西诸多志书中的“渭北水利委员会”,下面根据发表或出版时间先后列举数篇:
(一)《陕西靖国军》(1987)
该书称:“一九二一年秋,靖国军总司令部支持三原各界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利用救灾赈款余额,举办引泾钓儿嘴水利工程,公推李仲三为会长,李仪社为总工程师,负责工程设计、勘测。约经两年,测量及设计大体完成。”
(二) 《陕西教育志资料选编 下》(1988)
该书“于右任先生生平简介(三原县志办)”一文称:为了修建泾惠渠,先生主持靖国军时,即在三原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由李仪祉主持,进行勘测,设计,决定引泾灌溉的全部工程规划。
(三) 《三原文史资料 第7辑》 1990
该书《三原民国时期大事记》一文称:“同年(注:指1921年),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李仲山将军任水利委员,水利专家李仪祉为总工程师,数理学家李寿亭为委员并主持日常工作。会址设东关善堂,制订泾惠渠工程规划,并制成沙盘和挂图在善堂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
(四) 《泾惠渠志》(1991)
(五) 《三原文史资料 第9辑》(1992)
该书《三原县明清民国县衙考》一文称:“民国七年(1918)至民国十年(1921)底前后,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驻陕西(渭北)军政于三原,县署设内务、财政、实业等科和教育局,并创设渭北水利委员会,统管三原和靖国军区域内的水利事业。”
(六) 《陕西省地方志丛书 咸阳市农业志》 (1994)
1922年(民国十一年)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李j仪社(蒲城县人用靖国军所拨救灾余款7万元,完成了引泾灌溉工程的测量任务。
(七) 《陕西省志 第1卷 大事记》 (1996)
该书称:“秋,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以赈济余款筹办引泾灌溉工程,支持三原各界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以李仲三为会长,李仪祉(宜之)为总工程师。”
(八) 《咸阳市志 第1卷》( 1996)
该书称:“是年(注:1922年),陕西省水利局长兼渭北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李仪祉,用靖国军所拨赈灾余款7万元,完成了引泾灌溉工程的测量设计。”
(九)《渭南地区志》(1996)
该书称:“民国10年(1921)秋,靖国军总司令部支持三原各界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利用救灾赈款余额,举办引泾钓儿嘴水利工程,公推李仲三为会长,李仪祉为总工程师,负责工程设计、勘测。为以后杨虎城主陕后完成引泾灌溉工程奠定了基础。”
(十)《陕西通史.民国卷 8》(1997)
该书称:“1921年秋,靖国军总司令部支持三原各界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利用赈款余额举办引泾钓儿嘴水利工程,公推李仲三为会长,李仪祉为总工程师。“
(十一)《陕西省志 第13卷 水利志》(1999)
(十二)《三原县志》 (2000)
(十三) 《民国黄河大事记》(2004)
该书称:“秋,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总指挥胡笠僧等倡议利用救灾余款,筹办引泾灌溉工程,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李仲三为会长。民国11年于三原县设立渭北水利工程局,李仲三、柏厚福为正副总办,李仪祉为总工程师。”
(十四)《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2007)
该书称:“1920年,北方出现大面积干旱,关中农民兴修水利的要求十分迫切。次年秋,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等倡议利用救灾余款,筹办引泾灌溉工程,成立了渭北水利委员会。1922年,又在三原县设立渭北水利工程局,以李仲三为总办,李仪祉为总工程师。”
(十五)《黄河引黄灌溉大事记》( 2013)
(十六)《陕甘宁青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 (2019)
1916年陕西省政府设立全国水利局陕西水利分局,主管全省水利事务,并于1922年4月13日更名为陕西水利局,隶属省建设厅。1921年,利用救灾余款筹办引泾灌溉工程,成立渭北水利委员会,从此陕西省有了统一的水利机构。1930年1月27日,成立省农田水利委员会,聘请省农、林、水各部门7位领导为专门委员。
(十七)《关中八惠》(2022)
四、笔者针对部分具体文献进行的点评与判断
(一)《李仪祉先生遗著》(1940)及其他李仪祉著述
检索看到,李仪祉先生讲述引泾情况及所涉机构的大量著述中,从未出现过“渭北水利委员会”这个词,也没有提及于右任先生1920年代参与引泾事项。李仪祉先生著有《泾惠渠之首功郭希仁》一文。
李仪祉先生1935年在《〈渭惠渠计划书〉序》中,赞美了于右任先生对于泾惠渠建成的贡献。不过,这主要是着眼于1930年代重启泾惠渠建设方案时于右任先生的支持了。
(二)《关西儒魂:于右任别传》( 2002)
《关西儒魂:于右任别传》( 2002)提及于右任先生不赞同溢美之词,如果确系于右任先生所说,其实反映了实情。于右任先生算不上勘修泾惠渠首创者。于右任先生关心泾惠渠建设,确实是存在的。
(三)《胡景翼日记》(1993)
这本日记有一个附录《陕西革命纪要》,上面标注“于右任 校阅”。据该附录称,1962年方编撰成书、出版。该纪要“渭北水利委员会”之说似不成立,但“二十年于先生会同李仪祉先生……”的说法,则应当成立。那就是1930年代之事,而不是1920年代初了。
(四)《渭北水利及其近代转型(1465-1940)》(2011)
《渭北水利及其近代转型(1465-1940)》是一篇博士论文,后以《渭北水利及其近代转型》为名出版。下面摘录该博士论文的片断。可以看到,该文引用的两篇文献,一篇是1991年出版的书籍,另一篇是1993年出版的书籍。由此信息也可以判断,民国时期带有“渭北水利委员会”的档案与文献,或难以发现,或并不存在。
此外,《西北新闻日报》与《西北文化日报》1932年都有题为《渭北水利委员会改组为泾惠渠设施委员会》的报道。这应当是报道用语不规范所致了。
总之, 一个被诸多文献视作信史的“渭北水利委员会”,笔者还没有听说其他人曾怀疑其历史存在性。本文,只是在难觅可信历史文献基础上的一种推测。不能绝对排除其真实存在过。不过,既然难寻影踪,即使这个名称曾经存在过,也可能没有发挥任何实质作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4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