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人员发现,初级芳香胺(PAAs,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消费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在中国使用非常广泛,且人均接触率很高。该研究表明,这些化学物质暴露可能会引起人类的DNA氧化损伤,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和非吸烟者的影响值得关注,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初级芳香胺(PAA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涉及橡胶、泡沫、染料、塑料及食品包装等多个领域。尽管某些PAAs早已被证实具有致癌性,但关于中国普通人群接触此类化学物质的研究数据却十分匮乏。
一组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生物监测研究,这是首次对中国多个城市的居民暴露于PAAs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深入了解PAAs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提供了关键实证数据。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来自中国16个城市居民的457份尿液样本。
“我们检测到了25种PAAs,其中苯胺(ANI)、间甲苯胺(m-TD)、邻甲苯胺(o-TD)、对甲苯胺(p-TD)、4-乙氧基苯胺(4-EA)和3,4-二氨基茴香醚(3,4-DAAS)最为常见,”通讯作者章涛介绍道,“各城市居民尿液中PAAs的中位浓度在0.93至3.8 ng/mL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尿液中PAAs水平因人口结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因素而异,吸烟者、未成年人、来自工业化城市或特色鲜明的城市居民,其尿液中PAAs浓度较高。章涛补充道:“部分中国城市的ΣPAAs尿液浓度还与这些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人均GDP显著相关。”
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尽管PAAs的总体接触水平较低,且危害商数均低于1,但包括4-EA、m-TD、o-TD和p-TD在内的几种化合物,仍显示出与DNA氧化损伤生物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章涛表示:“这些关联在非吸烟者中尤为明显,表明长期低水平接触仍可能引发氧化应激,并增加低暴露人群的患癌风险。虽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PAAs的暴露水平尚不至于立即引起警觉,但与氧化应激标志物8-OHdG的正相关关系却不容忽视。”
第一作者姚亚男补充道:“我们的研究首次提供了中国普通人群暴露于PAAs的基线数据,即使是低浓度的暴露,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导致DNA损伤。这凸显了加强监测和实施针对性公共卫生干预的必要性,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和非吸烟者等弱势群体。”
总之,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关键的相关研究空白,还为中国未来的环境健康政策奠定了基础。通过揭示微妙但可测量的生物学效应,为常规生物监测的重要性和日常化学物质暴露的潜在风险提供了全新视角。
该研究已发表在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期刊,欢迎相关领域的学者同仁阅读、下载
期刊及主编简介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 (缩写ENCECO)主要聚焦化学品在全球环境中的传输规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毒性机制,生物体中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蓄积性,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以及生态系统分析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跨学科生态毒理学信息的处理方法等。
期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化学、生态毒理学、环境修复、风险评估等。
期刊已被ESCI、Scopus、Ei Compendex、BIOSIS Previews、Biological Abstracts、CAS、DOAJ、GEOBASE等数据库收录。
在《202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中,ENCECO荣列大类: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1区,Top期刊;小类:ENVIRONMENTAL SCIENCES 环境科学 1区;TOXICOLOGY 毒理学 1区。
Prof. Dr. Kurunthachalam Kannan is an eminent researcher specializing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oxicology, with a focus on understanding human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dietary chemicals. His research incorporates cutting-edge development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o detect organic chemicals in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pecimens, and employs the concept of ‘exposome’ to measure the varied exposures and responses of the human body to its environment. Central to Dr. Kannan’s work is the biomonitoring of persistent organic compounds, endocrine disruptors, and emerging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to assess exposure and characterize human exposure pathways. His innovative and integrated approach seeks to elucid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se chemicals and health outcomes, ultimately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ed strategie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He has an H-index of 129 (WOS data).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940 peer-reviewed articles,more than 800 articles have been indexed by WOS. He was an editor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section of Chemosphere, Editor-in-Chief of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爱KeAi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50346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