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损治疗仍面临多种局限,可编程DNA生物材料凭借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和结构可控性,为骨再生材料开辟了新路径。本文系统综述了DNA框架材料及DNA水凝胶在作为仿生矿化模板、骨组织递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详细探讨了其发展局限性和未来前景。
中文标题:可编程的DNA生物材料:为骨再生铺就新路
英文原题:Programmable DNA-based biomaterial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通讯作者:
张宏陆,上海交通大学
张琨雨,华南理工大学
张 欢,上海交通大学
第一作者:
徐晓玥,华南理工大学
关键词:DNA水凝胶;DNA框架材料;可编程材料;矿化模板;递送系统
骨再生之困:传统方案的局限
骨组织具有一定自我修复能力,但当缺损超过“临界骨缺损”后,就需要借助移植或人工材料。然而,无论是自体移植、异体移植,还是常用的人工骨材料,都面临免疫排斥、力学性能不足、成骨诱导性弱等问题。因此,开发可编程、可调控、同时具备生物相容性的新型材料成为热点。
DNA:超越遗传物质的新材料
我们熟悉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但其独特的结构、可预测的碱基配对和自组装能力,也让DNA在材料科学中大放异彩。DNA分子可通过设计序列,形成2D、3D的框架结构或者水凝胶网络,构建出高度可控且生物可降解的支架,这些特性使DNA成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材料(图1)。
仿生矿化:DNA如何模仿骨骼
天然骨骼是由有机基质与无机矿物高度有序复合而成,模仿这种层次化结构一直是人工骨材料的追求。DNA框架材料和DNA水凝胶由于其带负电的骨架和精细可调的结构,能够很好地诱导磷灰石等矿物的沉积,从而形成类似天然骨骼的仿生矿化层,大幅提升其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
智能递送:DNA材料如何作为递送系统
除了支架作用,DNA材料还能承担递送系统的角色。利用DNA序列的可编程性,可以将小分子药物、核酸药物或细胞生长因子嵌入其中,并且实现可控、可触发的释放。文章中介绍的DNA四面体框架(TDF)就能通过特定序列识别,在骨修复过程中实现精准的药物释放,极大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前景展望:下一代骨修复材料
尽管DNA材料展现出可观的潜力,但如何模拟天然骨的多层次结构、降低材料制备成本、同时整合血管与神经再生,仍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难点。此外,开发可刺激响应的智能体系,优化药物递送并提升抗感染、抗肿瘤能力,也将推动其在临床转化中的应用前景。DNA生物材料为打造高效、智能、可控的新型骨修复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用本文
Xiaoyue Xu, Erfeng Kou, Honglu Zhang, et al., Programmable DNA-based biomaterial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Fundamental Research, 5(4) (2025) 1384-1400.
原文链接(复制到浏览器中查看):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7325824005363
关于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amental Research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创刊于2021年,期刊立足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优秀成果,全方位报道世界基础研究前沿重要进展和重大创新性成果,提升中国基础研究和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为中外科学家打造一个高端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健康医学、交叉科学等领域,设置Article、Review、Highlight、Perspective、Commentary、Letter和News&Views等栏目。期刊已被ESCI、Scopus、DOAJ、PubMed、CAS(美国化学文摘社)、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2024年影响因子6.3,位于综合性期刊Q1区。2024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英文梯队期刊项目。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投稿、引用!
期刊主页:
www.keaipublishing.com/en/journals/fundamental-research/
文章阅读:
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Fundamental-Research
投稿系统:
www.editorialmanager.com/fmre
查看更多本期信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欢迎阅读、下载及引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爱KeAi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96796-150347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