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新
蝙蝠狂犬病(20)
2025-10-10 00:29
阅读:1516

蝙蝠狂犬病(20)

Bat rabies(20)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

    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7章是《Bat rabies(蝙蝠狂犬病》。

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第7章 蝙蝠狂犬病(20)

Bat rabies(20)

8 蝙蝠狂犬病病毒防控的未来展望(1)

( Future prospects for controlling lyssaviruses in bats)

从全球范围来看,蝙蝠要么受到法律保护,要么属于受保护的物种,这一现状使得将蝙蝠作为任何形式预防性处置目标的相关努力受到极大限制。在蝙蝠疾病防控方面,由于普通吸血蝠(common vampire bat会对人类和家畜健康造成影响,并带来相关经济负担,防控工作主要以其为目标(Anderson et al., 2012; Schneider et al., 2009)。在美洲地区,蝙蝠狂犬病病毒(RABV宿主的多样性被认为是阻碍从蝙蝠中根除狂犬病病毒的一大因素。此外,还存在其他挑战,例如宿主的生态环境多样,以及在设计疫苗递送系统以接触蝙蝠并为其接种疫苗时面临的后勤问题。尽管目前在确定常用口服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效力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疫苗递送系统仍依赖于对单个蝙蝠的直接接种,或依赖集群蝙蝠物种的间接梳理行为和接触行为来实现疫苗传播

历史上,针对吸血蝠的防控方法包括非致死性方法和致死性方法,这些方法常作为疫情爆发期间或爆发后的应对策略,用于降低吸血蝠的叮咬发生率,减少狂犬病病毒向家畜和人类传播的风险。非致死性方法可能包括使用驱避剂或物理屏障(如蚊帐、窗纱);而特定的致死性方法则涉及使用抗凝血剂,既可以将其直接用于捕获的吸血蝠,也可以用于吸血蝠的家畜猎物(Constantine, 1970; Linhart, 1975)。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非特异性致死性方法(包括通过毒气或炸药破坏蝙蝠栖息地)是无效的,并且这种方法会导致数百万有益的非目标蝙蝠物种意外死亡,造成累积死亡率,这一结果是极不可取的(Linhart, 1975; Lord, 1988; O’Shea, Cryan, Hayman, Plowright, & Streicker, 2016; WHO, 2005)。在牛的伤口上涂抹士的宁(strychnine),是早期用于局部减少吸血蝠种群数量的特定致死性方法之一(de Verteuil & Urich, 1936; Greenhall, 1963)。随后,抗凝血剂敌鼠酮(diphenadione)和氯鼠酮(chlorophacinone)被研发出来,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进行了实地评估。实践表明,使用这些物质对吸血蝠种群进行局部数量控制,在降低牛被叮咬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Linhart, Flores-Crespo, & Mitchell, 1972; Thompson, Mitchell, & Burns, 1972)。在那之后的十年里,抗凝血剂华法林(warfarin)也在一项实地研究中得到评估,并被推荐为另一种可用于防控的抗凝血剂(Flores-Crespo, Fernandez, De Anda-Lopez, Velarde, & Anaya, 1979)。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主动的局部种群控制策略,以防止迁徙性动物流行病侵入局部地区(Fornes et al., 1974; Lord, 1988),但文献中关于该策略有效性的报道却较为罕见。

世界卫生组织(WHO狂犬病专家咨询会一直倡导为高风险牛群接种疫苗,但对抗凝血剂用于减少吸血蝠种群数量的立场进行了调整。早期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当时,将抗凝血剂用于吸血蝠的特定方法是唯一可用的防控手段(WHO, 2005);然而,在后续的一份报告中,这类方法被定性为已过时(WHO, 2013)。最新的报告则承认,使用抗凝血剂对吸血蝠种群进行局部数量控制,或许能够预防牛感染狂犬病病毒,因此应重新审视并更新这类方法,使其符合现有的最佳科技水平WHO, 2018)。在秘鲁开展的一项针对多个吸血蝠种群的生态学研究中,与未受管控的种群相比,定期接受致死性控制的种群中,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血清阳性率更高。这一结果表明,局部防控措施可能会加剧狂犬病病毒的传播但该研究并未区分特异性方法与非特异性方法所产生的影响Streicker, Recuenco, et al., 2012)。在缺乏其他特异性有效方法的情况下,使用抗凝血剂的致死性控制仍是目前唯一被推荐用于局部控制吸血蝠种群的方法

与针对野生食肉动物的防控思路类似,研究人员已在圈养的普通吸血蝠身上开展了多项口服疫苗接种实验,但截至目前,尚未在实地对该方法进行评估,且目前尚无获批用于蝙蝠的口服狂犬病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对吸血蝠体内的狂犬病病毒进行防控,可能无法解决其持续捕食家畜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相关感染问题(Constantine, 1988)。已有一系列疫苗效力研究,针对痘苗病毒 - 狂犬病重组病毒( vaccinia-rabies recombinant virusVRG吸血蝠身上的接种剂量和递送方法展开了探索(Almeida, Martorelli, Aires, Barros, & Massad, 2008; Almeida, Martorelli, Aires, Sallum, & Massad, 2005)。其中一项研究显示,通过肌内注射、划痕接种和直接口服滴注VRG的方式,比通过气溶胶接种的方式效果更显著(Aguilar-Setien et al., 2002)。间接接种方式例如,对栖息地种群中的单个蝙蝠进行疫苗接种)的实验效力则存在差异(Almeida et al., 2005, 2008)。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的链接: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https://mp.weixin.qq.com/s/7v3fyBpGaHqHUZbZgPc3fw

应科学评估蝙蝠狂犬病在中国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版》存在的一个问题 (2023-10-06)

蝙蝠狂犬病(1) 2025-09-02

蝙蝠狂犬病(2) 2025-09-03

image.png蝙蝠狂犬病(3) 2025-09-05

蝙蝠狂犬病(4) 2025-09-07

蝙蝠狂犬病(5) 2025-09-09

蝙蝠狂犬病(6) 2025-09-10

蝙蝠狂犬病(7) 2025-09-12

蝙蝠狂犬病(8) 2025-09-15

蝙蝠狂犬病(9) 2025-09-17

蝙蝠狂犬病(10) 2025-09-19

蝙蝠狂犬病(11) 2025-09-21

蝙蝠狂犬病(12) 2025-09-23

蝙蝠狂犬病(13) 2025-09-25

image.png蝙蝠狂犬病(14) 2025-09-27

蝙蝠狂犬病(15) 2025-09-30

蝙蝠狂犬病(16) 2025-10-01

蝙蝠狂犬病(17) 2025-10-03

蝙蝠狂犬病(18) 2025-10-05

蝙蝠狂犬病(19) 2025-10-0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50527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