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新
蝙蝠狂犬病(21)
2025-10-11 11:18
阅读:1040

蝙蝠狂犬病(21)

Bat rabies(21)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

    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7章是《Bat rabies(蝙蝠狂犬病》。

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第7章 蝙蝠狂犬病(21)

Bat rabies(21)

8. 蝙蝠狂犬病病毒防控的未来展望(2)

(Future prospects for controlling lyssaviruses in bats)

研究人员近期在巴西尾蝠(Brazilian free-tailed bats评估了浣熊痘病毒 - 狂犬病重组病毒(raccoon pox-rabies recombinant virus的免疫原性(Stading et al., 2016),并在大棕蝠(big brown bats评估了口鼻接种间接接种方式的效力(Stading et al., 2017)。结果表明,通过口鼻途径接种疫苗时,该疫苗具有免疫原性Gilbert et al., 2020)。

研究人员已提出多种针对蝙蝠及其他野生动物宿主的新型疫苗接种方法,这些方法可分为机械性方法生物性方法两类Bakker et al., 2019)。新型机械性方法包括将疫苗或其他药物制成气溶胶,用于蝙蝠栖息地种群,以遏制与白鼻综合征(White Nose Syndrome)相关的真菌(Pseudogynmnoascus destructans)的传播及其造成的影响 —— 该真菌已导致新大陆某些温带蝙蝠物种大量死亡(Garner, 2018)。在形成大规模栖息地集群的巴西尾蝠中,观察到其种群具有相对较高的自然免疫力,而亚致死剂量的气溶胶暴露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Constantine et al., 1972; Constantine, Tierkel, et al., 1968; Steece & Altenbach, 1989; Turmelle, Allen, et al., 2010)。实验研究证实,通过气溶胶方式向蝙蝠递送狂犬病病毒疫苗具有免疫原性,但尚未证实其效力Davis et al., 2007)。基于社交网络理论加强疫苗的间接传播,可能是向蝙蝠种群递送疫苗的另一项机械性技术进步,不过这种方法需要将疫苗递送重点放在社交联系紧密的个体上(Rushmore et al., 2014)。

用于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生物防治制剂也在研发当中,这类制剂以弱传染性宿主特异性病毒为理论基础,通过这类病毒携带目标病原体蛋白质的外源遗传物质(Basinski, Nuismer, & Remien, 2019; Murphy, Redwood, & Jarvis, 2016)。尽管与灭活疫苗或非传染性活疫苗相比,传染性疫苗面临的监管障碍可能同样严格,甚至更为严苛,但目前迫切需要开展更多基础科学研究,以开发并评估适用于蝙蝠的宿主特异性疫苗构建体,从而同时应对狂犬病病毒以及其他与蝙蝠相关的高关注度人畜共患病。蝙蝠疱疹病毒(bat herpesviruses)具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高效的传播能力,且能够感染血清阳性个体,这些特性使其有望成为潜在的疫苗载体,值得进一步研究(Murphy et al., 2016; Shabman et al., 2016; Subudhi et al., 2018)。

至少自 1991 年起,人们就开始讨论为拉丁美洲高风险人群实施大规模暴露前预防(mass pre-exposure prophylaxis的构想(Schneider et al., 2009),但截至目前,仅在秘鲁进行过尝试(Kessels et al., 2017)。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8 年发布的最新报告中,也倡导为高风险人群采取这一狂犬病预防策略(WHO, 2018)。 

9. 结论

2030 年实现针对性消除由犬传播的人类狂犬病,将大幅减少全球人类狂犬病病例数量。然而,其他狂犬病病毒在人类狂犬病感染中产生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这意味着根除经典狂犬病病毒(classical RABV后,在当前狂犬病病毒流行地区,局部狂犬病病毒感染问题可能会更加凸显。如果其他狂犬病病毒感染病例逐渐显现,那么与疫苗保护相关的问题将迅速成为防控工作的关键。狂犬病病毒属内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导致的疫苗诱导中和作用不足的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现有研究已经明确了现有狂犬病疫苗所能提供的交叉中和程度,但研究同时也发现,中和抗体对不同病毒的作用存在差距 —— 这表明,一旦发生跨物种传播事件,就需要研发新的疫苗

重要的是,要想对多种不同的狂犬病病毒提供保护,显然需要呈现多种不同的糖蛋白(glycoproteins尽管不同种类的蝙蝠狂犬病病毒跨越物种屏障,进而在陆生食肉动物中形成持续传播的可能性极低,但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持续监测能飞和不能飞的动物种群中这类病毒的存在情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全文完)

相关文章的链接: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https://mp.weixin.qq.com/s/7v3fyBpGaHqHUZbZgPc3fw

应科学评估蝙蝠狂犬病在中国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版》存在的一个问题 (2023-10-06)

蝙蝠狂犬病(1) 2025-09-02

蝙蝠狂犬病(2) 2025-09-03

image.png蝙蝠狂犬病(3) 2025-09-05

蝙蝠狂犬病(4) 2025-09-07

蝙蝠狂犬病(5) 2025-09-09

蝙蝠狂犬病(6) 2025-09-10

蝙蝠狂犬病(7) 2025-09-12

蝙蝠狂犬病(8) 2025-09-15

蝙蝠狂犬病(9) 2025-09-17

蝙蝠狂犬病(10) 2025-09-19

蝙蝠狂犬病(11) 2025-09-21

蝙蝠狂犬病(12) 2025-09-23

蝙蝠狂犬病(13) 2025-09-25

image.png蝙蝠狂犬病(14) 2025-09-27

蝙蝠狂犬病(15) 2025-09-30

蝙蝠狂犬病(16) 2025-10-01

蝙蝠狂犬病(17) 2025-10-03

蝙蝠狂犬病(18) 2025-10-05

蝙蝠狂犬病(19) 2025-10-07

蝙蝠狂犬病(20) 2025-10-0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50549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