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狂犬病(16)
Bat rabies(16)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
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7章是《Bat rabies(蝙蝠狂犬病) 》。
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第7章 蝙蝠狂犬病(16)
Bat rabies(16)
7.狂犬病病毒研究领域的重要知识空白与挑战(续)
Important knowledge gaps and challenges to lyssavirus research
7.4 狂犬病病毒的释放
(Lyssavirus excretion)
并非所有已报道的蝙蝠研究都对唾液中的病毒释放(shedding)情况进行了评估。然而,那些开展了相关评估的研究表明,病毒确实会发生释放,但这种释放呈间歇性。蝙蝠可能在出现临床症状前24小时内至3周前的任意时间点开始排出病毒。
对于仅采用分子检测来评估病毒释放的研究,其结果必须谨慎对待。这是因为,除了存在实验室污染的可能性外,检测到核酸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活病毒。
蝙蝠唾液中排出的病毒量难以测量,原因是不同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来确定唾液中的病毒滴度。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循环阈值(Ct值)推算为感染性病毒载量存在难度,因为 RT-PCR 会检测所有病毒 RNA,而非仅针对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其他研究则通过小鼠接种试验的临床症状,或仅依据细胞培养中是否存在病毒,来判断唾液中是否含有病毒。有一项研究对蝙蝠唾液中排出的病毒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细胞培养中检测到的病毒滴度为 0.9×10³至 1.8×10³(Aguilar-Setien et al., 2005)。
基于实验研究,目前尚不清楚病毒传播所需的感染剂量,该剂量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毒变种(variant)以及咬伤部位。有一项小型小鼠研究试图确定狂犬病病毒的最小感染剂量,该项研究得出结论:尽管难以证明,但只要有一个具有活性的感染性病毒颗粒能够避开在非神经细胞中的清除作用并感染周围神经,就可能足以引发有效感染(Banyard et al., 2014)。
目前仍不清楚唾液中天然存在的化合物是否会对病毒的存活产生影响。
7.5 在实验室研究中使用野外捕获蝙蝠的注意事项
(The caveats of using wild caught bats in laboratory studies)
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大多数蝙蝠均来自野外捕获,这些蝙蝠有可能此前曾暴露于狂犬病病毒。尽管大多数研究人员会在接种前进行血清学检测,但病毒中和抗体(VNA)的缺失并不总能反映蝙蝠的暴露史。此外,病毒中和试验的敏感性有限,且可用于检测的血清量通常较少,这些因素都使得从蝙蝠既往暴露史的角度难以解读研究结果。
在一项多次低剂量重复暴露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蝙蝠在初次暴露于病毒数月后,再次或第三次接种病毒时,死亡率有所下降(Turmelle, Jackson, et al., 2010)。然而,病毒攻击后的存活情况也取决于接种途径和接种剂量。
早期一项针对大型蝙蝠群落狂犬病监测的研究发现,活动性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但在幼年蝙蝠体内检测到了免疫球蛋白 M(IgM)抗体,而成年蝙蝠体内免疫球蛋白 G(IgG)抗体的检出率较高(Steece & Altenbach, 1989)。综合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蝙蝠早期且反复低水平暴露于狂犬病毒(RABV),可能会使其产生一定程度的长期免疫力。
由于蝙蝠确实存在血清抗体转阴的情况,因此可以推测,用于狂犬病病毒研究的蝙蝠中,有相当一部分此前曾暴露于该病毒。在蝙蝠身上开展狂犬病研究时,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免疫功能正常且未曾暴露于该病毒的实验动物。与其他动物模型不同,食虫蝙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生态 / 环境的特殊要求,使得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繁殖这类蝙蝠面临较大困难。
在将蝙蝠引入人工饲养群体之前,研究人员通常会采集蝙蝠的血液,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病毒中和抗体(VNA)来判断其此前是否曾暴露于狂犬病病毒。但需要注意的是,病毒中和抗体(VNA)的缺失并不总能表明蝙蝠此前未曾暴露于该病毒。
前文提及的所有研究均使用了野外捕获的蝙蝠。迄今为止,仅有一项研究使用了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且已知未曾暴露于狂犬病病毒的食虫蝙蝠(Davis, Jarvis, Pouliott, & Rudd, 2013)。这些蝙蝠的母体是在捕获时已怀孕的野外蝙蝠。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未曾暴露于狂犬病毒(RABV)的成年大棕蝠(big brown bats)接种了两种同源狂犬病毒中的一种,或一种异源狂犬病毒。与此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接种同源狂犬病毒的蝙蝠死亡率更高,而暴露于异源狂犬病毒的蝙蝠死亡率则显著更低。然而,所有蝙蝠在首次接种后均未发生血清阳转。当对存活的蝙蝠再次进行病毒攻击时,死亡率达到了 75%。这一结果表明,单次暴露于病毒可能无法为蝙蝠提供足够的保护,以抵御后续的病毒攻击。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实验接种物中的病毒量可能高于自然咬伤暴露时可能传播的病毒量。
在这项研究中,这些成年蝙蝠在首次暴露于狂犬病毒(RABV)之前很久,其体内来自母体的抗狂犬病毒抗体就早已被清除。如果在母体抗体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病毒接种,可能会降低蝙蝠的死亡率,同时还能激活蝙蝠的免疫系统,使其对未来可能暴露的狂犬病毒(RABV)产生免疫应答。对于记忆B细胞和 / 或记忆T细胞在蝙蝠单次及反复多次暴露于狂犬病毒(RABV)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的链接: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https://mp.weixin.qq.com/s/7v3fyBpGaHqHUZbZgPc3fw)
应科学评估蝙蝠狂犬病在中国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版》存在的一个问题 (2023-10-06)
蝙蝠狂犬病(1) 2025-09-02
蝙蝠狂犬病(2) 2025-09-03
蝙蝠狂犬病(3) 2025-09-05
蝙蝠狂犬病(4) 2025-09-07
蝙蝠狂犬病(5) 2025-09-09
蝙蝠狂犬病(6) 2025-09-10
蝙蝠狂犬病(7) 2025-09-12
蝙蝠狂犬病(8) 2025-09-15
蝙蝠狂犬病(9) 2025-09-17
蝙蝠狂犬病(10) 2025-09-19
蝙蝠狂犬病(11) 2025-09-21
蝙蝠狂犬病(12) 2025-09-23
蝙蝠狂犬病(13) 2025-09-25
蝙蝠狂犬病(14) 2025-09-27
蝙蝠狂犬病(15) 2025-09-30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50437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