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蝙蝠狂犬病(10)
Bat rabies(10)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
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7章是《Bat rabies(蝙蝠狂犬病) 》。
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第7章 蝙蝠狂犬病(10)
Bat rabies(10)
5 亚洲及澳大利亚狂犬病毒属病毒
(Asian and Australian lyssaviruses)
在澳大利亚,一种狂犬病毒属病毒已被证实与人类和动物感染均有关联。此外,有报道称在斯里兰卡和泰国也发现了新型狂犬病毒属病毒。下文将对这些病毒进行介绍。
5.1 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 ABLV)
除 1867 年塔斯马尼亚(Tasmanian)犬类狂犬病暴发事件以及罕见的输入性人类狂犬病病例外,澳大利亚一直被认为是无狂犬病地区,直到 1996 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北部的一只幼年雌性黑狐蝠(Pteropus alecto)体内发现了一种类似狂犬病的病毒(Fraser et al., 1996; McColl et al., 2002)。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1995 年被实施安乐死的另一只幼年雌性黑狐蝠,经检测也显示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ABLV)呈阳性(Fraser et al., 1996)。自这些初始病例发现以来,实地研究已证实,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所有四种大蝙蝠亚目( Megachiroptera)蝙蝠,以及一种食虫(insectivorous)蝙蝠 —— 黄腹鞘尾蝠(Saccolaimus flaviventris)体内,均存在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感染(Prada, Boyd, Baker, Jackson, & O’Dea, 2019)。研究人员已在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蝙蝠中发现了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的两种变异株,而在小蝙蝠亚目( Microchiroptera)蝙蝠中,目前仅记录到一种变异株(Prada et al., 2019; Weir, Annand, Reid, & Broder, 2014)。尽管黑狐蝠在亚洲各地均有分布,但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仅从澳大利亚的蝙蝠、三名人类以及两匹马体内分离得到(Arguin et al., 2002; Prada et al., 2019; Shinwari et al., 2014; Si et al., 2016)。对所有已知狂犬病毒属病毒的对比研究表明,从基因和血清学角度来看,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与狂犬病病毒(RABV)和甘诺鲁瓦蝙蝠狂犬病毒( Gannoruwa bat lyssavirus, GBLV)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这种相似性具有重要优势,因为当前的狂犬病生物制剂对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的暴露前和暴露后治疗具有交叉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以及从黑狐蝠大脑和肾脏中提取的细胞系,对感染免疫应答中可能涉及的多种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自噬作用(autophagy)(Peng et al., 2016)。这些研究表明,在蝙蝠感染狂犬病毒属病毒的过程中,自噬作用的诱导可能是宿主的一种保护机制,通过减少病毒复制,从而提高宿主的存活概率。
5.2 甘诺鲁瓦蝙蝠狂犬病毒
(Gannoruwa bat lyssavirus, GBLV)
2014-2015 年期间,研究人员在斯里兰卡甘诺鲁瓦(Gannoruwa)地区收集了 62 只地面栖息蝙蝠,并对其进行狂犬病检测。在这 62 只蝙蝠中,有 4 只(占印度狐蝠Pteropus medius总数的 6.5%)通过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出狂犬病毒属病毒感染呈阳性。研究人员从这 4 份样本中的 3 份中通过细胞培养分离出了病毒。所有样本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狂犬病检测中均呈阴性,但在泛狂犬病毒属(pan-lyssavirus)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中均呈阳性。研究人员对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将这种新型狂犬病毒属病毒命名为甘诺鲁瓦蝙蝠狂犬病毒(GBLV)。研究发现,该病毒与狂犬病病毒(RABV)和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ABLV)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Gunawardena et al., 2016)。
5.3 未分类的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病毒
(Unclassified Australasian viruses)
台湾蝙蝠狂犬病毒(Taiwan bat lyssavirus, TBLV)于 2016 年在一项主动监测项目中首次被报道。2014-2017 年期间,研究人员收集了 13 个物种的 332 只蝙蝠,对其进行狂犬病检测。在这 332 只蝙蝠中,有 2 只(占比 0.6%)通过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呈阳性。这两只蝙蝠均被鉴定为日本伏翼蝠(Pipistrellus abramus)。研究人员从这两只蝙蝠的大脑中分离出了病毒,并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鉴定。此外,还从这两只蝙蝠的唾液腺中分离出了该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尚未确定台湾蝙蝠狂犬病毒(TBLV)是否属于狂犬病毒属病毒;但研究显示,该病毒与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1 型(EBLV-1)和杜文哈格狂犬病病毒(Duvenhage lyssavirus, DUVV)的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Hu et al., 2018)。
译者补充说明:
自2000年以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对台湾蝙蝠狂犬病毒的观点有变化,目前将该病毒分为两个种,即台湾蝙蝠丽沙病毒 1 型(TWBLV-1)和台湾蝙蝠丽沙病毒 2 型(TWBLV-2)。
根据 ICTV 对狂犬病病毒的分类标准,病毒核蛋白(N)基因核苷酸同一性低于 80% 可被视为新种。2018-2021 年期间,在绒山蝠中发现的 TWBLV-2/NT/2018,其核蛋白基因与其他丽沙病毒物种的核苷酸同一性低于 80%,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分支,符合 ICTV 对狂犬病病毒新种的分类标准,被认定为狂犬病病毒的新种,命名为 TWBLV-2。而最初在东亚家蝠中发现的 TWBLV,被重新命名为 TWBLV-1。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的链接: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https://mp.weixin.qq.com/s/7v3fyBpGaHqHUZbZgPc3fw)
应科学评估蝙蝠狂犬病在中国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版》存在的一个问题 (2023-10-06)
蝙蝠狂犬病(1) 2025-09-02
蝙蝠狂犬病(2) 2025-09-03
蝙蝠狂犬病(3) 2025-09-05
蝙蝠狂犬病(4) 2025-09-07
蝙蝠狂犬病(5) 2025-09-09
蝙蝠狂犬病(6) 2025-09-10
蝙蝠狂犬病(7) 2025-09-12
蝙蝠狂犬病(8) 2025-09-15
蝙蝠狂犬病(9) 2025-09-1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2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