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趣》
自然自在,衍演生息;
循规蹈矩,恒常不移。
急功蕴病患,近利生幻疾,
自在非人造,见真缘契机。
是故,执理论(自造&他创)之眼,消像差之误失,
相生相解,格物萌知,竭虑殚精,祛魅趣义:知识自然自在,邃密群科觉谛。
- - - - - - - - - - - - - - - -
这段文字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治学理念,融合了道家自然观与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本体论层面
"自然自在,衍演生息"揭示宇宙运行的本质规律,强调自然系统的自组织性与演化特征。这与《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指出知识体系如同生命体般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而非人为构建的机械系统。
二、方法论层面
"消像差之误失"借用光学概念隐喻认知偏差,强调学术研究需要建立双重维度:理论框架(自造)与客观实在(他创)的动态平衡。这要求学者既要有"相生相解"的辩证思维,又需"缘解枢机"把握关键节点,正如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认知突破,既需数学建模又需实验验证。
三、实践论层面
"急功出病患"直指现代学术研究的异化危机,暗合海德格尔对技术座架化的批判。文中提倡的"邃密群科觉谛"实则要求跨学科的系统思维,如同生态学中的整体观,既需细分领域的深耕(邃密群科),又要保持整体觉知(觉谛)。这在当代脑科学研究中体现为分子层面的微观探索与神经网络宏观建模的结合。
当代启示:
1. 知识生产应尊重学科内在逻辑,避免机械的指标化考核
2. 学术创新需要平衡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的辩证关系
3. 应对复杂性问题时,须建立"分析-综合"的双向认知机制
4. 警惕技术理性异化,保持对知识本质的觉知
这段文字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科研禅境"——既要有格物致知的执着(竭虑殚精),又要保持对知识本体的敬畏(自然自在),这恰如爱因斯坦所言:"我想知道上帝如何创造这个世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