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上课强收手机”被多家媒体报道并引起了多方讨论,其实,本人所在的学校在上个学期也曾要求老师提醒学生上课前将手机统一保存在教室的手机袋或手机箱里,当时也引来了同学们的热烈议论,本学期没有继续要求“课前收手机”。有一种说法认为,“收手机”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抬头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对此并不认同,将抬头率等同于学习效果本身更像是一种想当然的教学管理模式,其中,既没有探究学生上课刷手机的真实原因,也没有探讨教师的上课形式及教学质量,更没有研究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我要学”的动力。从上学期要求收手机开始,我就在想没有手机的课堂就一定是好的课堂吗?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站在高校教师的角度,这个问题演变为高校教师怎样上课。
手机也是学习工具
电视机陪伴长大的我们这一代,电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大学生是手机陪伴长大的一代,手机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手机作为一个工具,可以是娱乐工具,也可以是学习工具。尤其是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必将越来越成为学习工具。在讲授《分子生物学》这门课之前,我先对同学们的高中选课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在高中阶段并没有选修《生物》或者《化学》课程,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同学是带着零基础来学《分子生物学》。为此,我在第一次上课时便引荐了bilibili和deepseek这两位“课外辅导老师”,当同学们遇到自己不好理解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手机工具及时向它们请教,从而辅助学习帮助理解。高校课堂不仅仅有教师和教材,也有每一台手机背后连接的网络资源和AI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同学们使用工具自主获取知识。
讲故事也讲逻辑
我认为,高校课堂对于知识的传授必须带有研究的味道,否则,学生就没有必要来听课。由于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小学和中学的学习注重“熟能生巧”,这种学习的好处是记住了很多的知识,缺点是对于知识的内在逻辑理解不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要补上这一课,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讲得清楚且有趣。在讲授“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章内容时,既要朝前看讲明白“遗传物质为什么是DNA”,也要向后看讲透彻“DNA如何实现遗传功能”。教师要像故事亲历者一般,将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生的猜想与争论、假说与实验、推理与验证展示出来,如此,在故事的冲突中不仅能吸引学生记忆知识,还能帮助学生领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课堂,不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归根结底是人类知识传承的平台。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以讲故事也讲逻辑的形式上课或许更能引导学生投入其中从而习得生产新知识的经验。
会提问才会学习
据本人观察,现代高校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问题,借助搜索引擎或者AI工具都能比较有效地完成,倘若让学生就所学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就会变得相对困难,学生似乎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本人深以为然。回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既可以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弄懂了所学知识,也可以反映学生有无对所学知识进行新的思考。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具备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学历,有过直接且系统的科研训练,自身应该具备提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我在讲授“DNA的结构”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真核生物是否存在环状DNA?激发了学生的兴奋讨论,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上他们讲到了真核生物染色体外环状DNA(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故事。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时,他会有一种兴奋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为学习提供了“我要学”的动力。
高校课堂需要留白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有益互动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体现。在高校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人说,由于手机的存在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高校课堂。于是,我们看到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诸多教学模式。我认为,这些新教学模式只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了别的载体上,并没有解决学生注意力分配不到学习上的问题,因而不太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具有比较优势,起码,高校教师相较于屏幕更容易让学生共情,只是传统教学模式也需要做些调整。我觉得,课堂留白是一种不错的策略。高校教师上课,不论是知识的展示还是讲授的过程,都要有意设计留白,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流向课堂留白处,就其本质而言,注意力依然停留在学习上,值得一试。
结语
今天的高校课堂面对着的是手机陪伴长大的新时代大学生,今天的高校课堂除了教师和学生还有网络和AI,因此,高校教师怎样上课值得仔细推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也不是“教师能怎么教”,而是,“教师该怎么教”,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应该以“学生需要”来设计。另外,小学和中学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阶段要作出改变存在一定的困难,只有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在怎样上课方面相互交流,才有可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不论怎样上课,在高校课堂上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始终是高校教师核心的教学目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8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