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女性,58岁,退休工人,2024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每晚做梦与逝去的亲戚朋友说话三十余年。患者自年轻起多梦,每夜均梦到与周围认识死去的人说话,两月前母亲因病去世,因母女感情深厚,悲痛不已。处理后事期间即感心神不宁,夜不能寐。约一月后开始出现每天均梦到与母亲对话现象,初时仅在梦中相见交谈,后逐渐发展为白天亦能“听到“母亲呼唤。每日数次,每次持续十余分钟至半小时不等,伴有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家人发现其常独自对空言语,表情或悲或喜,如与人交谈状,曾至西医院精神科就诊,诊断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予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因副作用明显而自行停药,经朋友介绍专程寻求赵汉青教授帮助。
刻诊:面色苍白无华,精神疲惫,形体消瘦。自述每日仍能与母亲对话,内容多为生前家常事。伴有心悸易惊,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头晕乏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赵教授认为患者自幼心神不宁,魂不入肝,两月前又逢母亲去世,悲忧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主神明,脾主思虑,过度悲伤首先耗伤心血,影响心神;思虑过度则损伤脾气,致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故出现一系列神志异常症状。治宜调和阴阳,养心安神,镇惊定魄,处方: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1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齿15g(先煎)、人参10g、生黄芪20g、当归12g、制远志10g、石菖蒲15g、茯神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10月27日):服药7日后,患者自觉心悸减轻,睡眠改善,梦境较前模糊。食欲稍增,精神较前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赵教授认为,药已对症,阴阳初调,心神渐安。守上方加减:原方加酸枣仁15g,夜交藤30g以增强养心安神之力,继进14剂。
三诊(11月10日):患者精神明显好转,面色渐现红润,自述近一周仅出现两次“听到“母亲呼唤,未再长时间对话。睡眠进一步改善,每晚能安睡5-6小时,食欲基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有力。赵教授分析,此时阴阳已趋平衡,神魂渐安,当调整处方以健脾养心,益气安神为主巩固疗效。调整处方:桂枝10g、白芍12g、生姜6g、大枣10g、炙甘草6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0g、远志10g、石菖蒲10g。14剂,水煎服。
四诊(11月24日):患者自觉神清气爽,自述已不再做梦,睡眠安稳,纳食香甜,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嘱其继服归脾丸2周巩固疗效,注意情志调摄,适当参与社交活动。随访两月,病情无反复。
【按语】
在临床实践中,每日与逝者对话是一种特殊的神志病证,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案初起为情志所伤,气血亏虚;日久则阴阳失衡,虚阳浮越。患者自觉与逝者对话,实为阴阳失衡,神魂不守之象。阳气浮越于外,不能与阴相交,故见神魂不安,幻听幻视。赵教授深谙《金匮要略》精髓,本案选方颇具深意,使用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将其灵活运用于治疗与逝者对话的神志病证,实为异病同治之典范。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768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