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青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扁平苔癣(59)
2025-10-24 19:19
阅读:792

刘某,女性,45岁,教师。2024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口腔双侧颊黏膜反复糜烂、疼痛1年余,加重3周。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口腔双侧颊黏膜粗糙不适,后逐渐出现灰白色网状条纹,间有糜烂面,进食辛辣、热性食物时疼痛明显。近2周因工作劳累,症状加重,糜烂面扩大,疼痛加剧,影响进食和说话。曾在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糜烂型口腔扁平苔癣“,给予糖皮质激素软膏局部涂抹、免疫调节剂等治疗,初时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为求中医治疗,特来就诊。

刻诊:口腔双侧颊黏膜可见对称性灰白色网状条纹,条纹间黏膜充血糜烂,范围约1.5cm×2.0cm,表面有黄色假膜覆盖,触之易出血。伴口干口苦,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每日2-3次,排便不爽,倦怠乏力,睡眠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益气补中,清热燥湿,和胃降逆

处方:生甘草30g、黄连6g、黄芩15g、法半夏12g、党参15g、干姜6g、大枣10g、土茯苓20g、玄参15g、金银花12g。

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ml,分早晚2次温服。7剂。

二诊(11月27日):服药7日后,患者自觉口腔疼痛明显减轻,糜烂面缩小,口干口苦改善,胃脘痞满减轻,大便成形每日1次。舌红,苔薄黄腻,脉滑。药已对症,湿热渐去,脾胃功能渐复。守上方续进14剂。

三诊(12月11日):口腔疼痛基本消失,糜烂面进一步缩小,灰白色网状条纹变淡,食欲增进,精神转佳,睡眠改善。舌淡红,苔薄黄,脉缓。考虑湿热已去大半,正气渐复,调整处方:原方黄连减至3g,加生黄芪20g、白术12g以增强益气健脾之力,继进14剂。

四诊(12月25日):患者精神愉悦,口腔糜烂面完全愈合,仅留少量灰白色网状条纹,无疼痛不适,纳眠正常,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予健脾益气、清热养阴法调理。处方: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生甘草10g、黄连3g、黄芩6g、玄参12g、麦冬15g、生地黄12g、大枣1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扁平苔癣在中医古籍中虽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口蕈“、“口糜“、“狐惑病“等范畴。《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形象描述了以口腔、咽喉、外阴黏膜溃烂为特征的疾病表现。口腔为脾胃之窍,舌为心之苗,故口腔疾病多与心、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脾开窍于口,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心开窍于舌,心经“别络系舌本“。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上蒸于口;或心火亢盛,循经上炎,熏灼口舌黏膜,均可导致黏膜溃烂、疼痛。

本案患者病起一年,久病不愈,正气已伤。脾胃虚弱,故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运化失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上蒸,故见口腔黏膜糜烂、疼痛;湿热下注,故见大便稀溏、排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赵教授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上蒸,治以益气补中,清热燥湿,和胃降逆,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方中重用甘草至30g,取其益气解毒、缓急止痛之功;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半夏、干姜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党参、大枣益气补中,扶助正气;加土茯苓、金银花增强清热解毒利湿之力;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赵教授在用药上特色鲜明: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初诊以祛邪为主,重用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三诊时邪气已衰,减黄连用量,加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四诊时邪去正虚,以健脾益气、清热养阴为主,防止复发,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精髓,为经方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7329.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