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某,女性,62岁,退休教师。2024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反复发作性剧痛2年,加重2天。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左侧面部阵发性疼痛,初起疼痛轻微,瞬即消失,未予重视。近半年来疼痛逐渐加重,呈刀割样剧烈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每日发作数次。说话、刷牙、洗脸、进食均可诱发剧痛。曾在外院行头颅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初期有效,近期效果渐差,且出现头晕、嗜睡等副作用。1周前因天气转冷,受风寒后症状加重,疼痛剧烈难忍,遂来求治。
刻诊:患者痛苦面容,以手护面,不敢言语,左侧面部肌肉抽搐,疼痛连及左侧牙齿和眼眶,得温稍舒,遇寒加重。伴畏寒、无汗、项背拘急、睡眠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赵汉青教授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面痛“、“偏头风“、“齿槽风“等范畴。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明确指出:“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本案病程较久,近期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部脉络,导致风寒凝滞,痹阻络脉,气血瘀滞,赵教授主张疏风散寒、通络止痛,处方: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2g、白芍30g、细辛6g、川芎15g、白芷12g、全蝎6g(研末冲服)、生姜10g、大枣7枚、炙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6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7剂。嘱避风寒,注意面部保暖,饮食宜温和柔软,避免硬质食物,保持情绪稳定。
二诊(11月22日):服药7日后,患者自觉周身微汗出,畏寒、项背拘急等症状明显减轻,面部剧痛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已能轻声交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药已对症,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11月29日):面部疼痛进一步减轻,仅在大声说话、咀嚼硬物时偶有发作,持续时间缩短至数秒钟,睡眠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考虑风寒之邪已去大半,经络渐通,但久病入络,故调整处方:原方麻黄减至6g,加当归15g、蜈蚣2条以增强养血通络之力,继进14剂。
四诊(12月13日):患者精神愉悦,自述面部疼痛已一周未发作,正常说话、进食均已不受影响,项背拘急完全缓解,睡眠安稳。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为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予上方去麻黄,加黄芪30g、白术12g,再进14剂。
【按语】
三叉神经痛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面为阳明所主,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面。头面部位唯风可到,风寒入侵,或风热上袭,或情志所伤,肝气郁滞,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或阳明热甚,胃火熏蒸,循足阳明经上攻头面,均可导致气血经络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本案患者病起两年,久病不愈,正气已伤。近期因感受风寒,外邪引动宿疾,致病情加重。风寒之邪侵犯头面三阳经络,风性善变,故面痛频发;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不通则痛。患者伴畏寒、无汗、项背拘急等症状,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而导致经气不利;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外束之征。
赵教授辨证为风寒袭络,经脉拘急,治以疏风散寒,解肌通络,缓急止痛,选用葛根汤加味治疗。方中用葛根至30g,取其解肌舒筋、疏通经脉之功;白芍用至30g,增强柔肝缓急止痛之效;加细辛温阳驱寒、通络止痛;川芎、白芷配伍,善治头面疼痛;全蝎研末冲服,搜风通络止痛力强,为经方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718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