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女性,38岁,高校教师。2024年8月12日初诊(网诊)。主诉:失眠2月余,加重1周。患者自述2个月前因课题结项压力增大后开始出现入睡困难,初期需2-3小时方能入睡,后逐渐加重至彻夜不眠。近1周几乎完全不能入睡,每晚睡眠不足1小时,甚至彻夜不眠。曾服用艾司唑仑片,初服有效,后效果渐减,且白天出现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遂求治于赵汉青教授。
刻诊:面色少华,精神萎靡,心悸易惊,彻夜不眠,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胸闷脘痞,纳呆,偶有呕恶。舌质淡,苔薄腻。
治法:养心安神,化痰消饮,镇惊定悸
处方:龙眼肉20g、炒酸枣仁12g(捣)、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清半夏9g、茯苓15g、生赭石15g(先煎)、郁金12g、合欢皮15g、首乌藤30g、炙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7剂。
二诊(8月19日):患者服药后夜间已能入睡2-3小时,心悸易惊减轻,头晕目眩改善,纳食稍增。舌淡红,苔薄白。药已对症,痰饮渐化,心神初安。原方加党参15g、黄芪15g,继进7剂。
三诊(8月26日):患者夜寐转安,已能入睡5-6小时,心悸未作,精神转佳,面色渐润,纳食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考虑痰饮已化,心脾得养,改用健脾养心、安神定志法巩固疗效。处方: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2g、茯苓15g、龙眼肉12g、炒酸枣仁12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当归12g、远志10g、木香6g、炙甘草6g。14剂,水煎服。
四诊(9月9日):患者自觉精神焕发,夜寐安好,开学后事物增加每晚仍可睡6-7小时,诸症悉除,工作效率恢复正常。嘱其守方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并注意调摄情志,劳逸结合。
【按语】
不寐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灵枢·邪客》云:“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赵汉青教授认为,不寐病机虽然复杂,但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与心、肝、脾、肾及胆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本案患者病起于思虑过度,耗伤心脾。心主血而藏神,脾统血而主思,思虑过度则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饮。痰饮内停,加之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故见彻夜不眠、心悸易惊;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均为心脾两虚之象。
赵教授辨证为心脾两虚、痰饮内扰、神魂不安,治以养心安神、化痰消饮、镇惊定悸,选用安魂汤加减治疗。安魂汤源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龙眼肉补心血,酸枣仁敛心气,龙骨、牡蛎安魂魄,半夏、茯苓清痰饮,赭石导引心阳下潜,使之归藏于阴,加郁金、合欢皮、首乌藤以增强解郁安神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泻同施,标本兼顾,既补心脾之虚,又化痰饮之实,使神魂得安,夜寐得宁。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67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