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学期开展了三项教学改革工作,一是将本科生《金匮要略》建设成一流智慧课程,争取早日上线;二是彻底践行启发式教学,本科生成绩比重反转,将主动提问和主动质询作为重要的过程性考核内容,并由此开展形成性评价;三是彻底改变研究生课堂,我不讲,也不让学生讲,基础知识全部以精读指定论文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线下课堂基于某个大的学术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无边界课堂研讨,并将每次研讨报告作为成绩构成的重要部分。
目前已经实践一个月了,智慧课堂进展良好,但是我的学生就是不会提问,也不会讨论,吵架都不会吵,可以说既没有去提前学习,也缺乏基本的好奇心,更缺少科学探究精神。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我一直在实践中思考,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会提问了?
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认为“课堂问题的提出者应该是老师”,社会上通常把“怀疑教科书知识”的行为被视作“幼稚可笑”。这种观念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我们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前些年课堂上还能有些互动,现在基本上没人搭理你,这种学生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现实状况可以说愈演愈烈。
现在的教育理念不允许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但是从幼儿园到大学,追求标准答案仍然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我看到所有的教学大赛、精品课程全部都是教师提问,这种教学改革方法是肤浅的、形式主义的,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被逐渐消磨。这让他们变得被动接受,懒于思考,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整个年级的学生如果都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疲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就无创新可言。
这些年教育界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似乎越来越少,但主流观点出奇的一致:要培养学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率先实现角色转变,真正“躬身入局”,引导学生提问。似乎把培养不出好学生的矛盾全部转移到教师身上,这个观点我现在也很难接受。
首先,教师无法从评判者变为引导者,这就成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悖论。我们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应当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思考,但是当需要学生提出问题时,那些没有准备的、基础差的、I人从不提问,给予鼓励几乎是没有用的。我相信语言的力量,我也相信一个微笑、一道期待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都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但我发现在大学课堂中这只对少部分人有用。
我与很多人探讨过一个问题:大学教师如何才能既有权威性,又有亲和力?大家无法达成统一认识,但是都认同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每个人的课堂有每个人的风格,很多老师缺乏魅力,只是单纯地完成任务,这促成了社会上对大学课堂的贬低。很多观点都认为大学主要靠自学,这是一节节无趣课堂结成的恶果。激发课堂活力的钥匙不是眼花缭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挖掘出勇于深耕课堂、善于“因材施教”的优秀教师,并给他们应有的舞台和荣誉。现在对于大学教师的评判仍然局限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对课堂效果的评判方法太少、太主观,显得太不重要,这应当是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二,现在十分讲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把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变革为方法指导,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千百年来一直是教育的至高境界。道理谁都懂,我相信连学生都懂,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这谈何容易?现在培养出来的博士自己都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大多数人的经历就是上学上学上学,按照导师的既定课题研究毕业,可以说本身既缺乏创新实践,又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教师们都去引导学生学习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学老师招聘看的不是教学能力,绝大多数高校招聘青年教师的主要评价维度是科研潜力,大家普遍认为对于博士而言讲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恰恰相反,怪博士多的是,很多博士的思维逻辑有很大问题,无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不可能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内容。
第三,让学生主导课堂的理念已经被玩坏了。现在倡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这意味着要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展现思维过程,看起来好像是开发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但是我发现很多教师把“翻转课堂”变成了自己不讲,让学生讲,学生其实在随便讲,很少有老师严格评估,没见过哪个老师觉得学生讲得不好进行指导直到学生讲好为止。人工智能时代更是连整理资料制作PPT的功夫都省了,估计一个班里95%的人都在摸鱼,这既失去了依靠传统讲授法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无法达到通过激发主动学习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我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但是,这种方法似乎也不好使,这里面的痛与泪实在太多,我着实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总想把这事归结为学生的懒惰。陶行知先生曾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是为他们赋予终身学习的钥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石,我一直从自身做起,展示质疑精神与批判思维,却总感觉无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真的是创新的源点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467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