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是中医千年延续的根基,从岐黄问答到金元五家,从张伯祖到张仲景,无不体现了跟师学习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无师无以得高明,术无承无以得传薪”,跟师学习不仅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更是传承师道、感悟医理的媒介。
历史上最知名的学生应该是叶天士,他先后拜师17人,每从一师必记录其独到心得,融汇诸家之长,终成一代宗师,这种学习的经历体现出他“师无常师,唯长是师”的谦逊态度。跟师学习的本质应当是“求古训”与“采众方”的结合,既需尊重师传,又需广纳百家,最终成就自我。
我总结跟师学习的心法是:尊师、重道、勤思。
既然选择了老师,就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去学习,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不当回事。找老师就跟找对象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结成了师生关系就要对对方负责。老师对学习的安排和要求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认可就不要跟这个老师,一旦确定要去学习,就要从一而终,学到可以出师为止。我从跟师学习开始,基本没有空缺一次,有时候门诊开到腊月二十九我也不敢缺席。还记得有一次在北师大喝酒喝多了,手机也没电了,小伙伴见我一夜未归,以为第二天去不了了,连夜找人来替我,结果我四点半突然清醒,赶紧出门等公交车,北京冬天早上五点还是挺冷的,那天还没觉得多冷,六点多到大白楼,吃完早饭他们才到,看见我都很惊讶,我是一次门诊也不愿耽搁,生怕错过些什么。
跟师学习的重点并不是记,而是学,自己必须有点货,在门诊上才能看出点门道,否则就是走马观花,应付差事。如果自己望闻问切什么都不会,病症方药一点都记不起来,跟老师看病就跟瞧热闹似的,那就不要去浪费时间了,抓紧回去夯实基础。中华医道博大精深,如果跟师的结果仅仅是学习到某个药某个方某个病症的具体用法治法,那就太肤浅了。仓公早年试方多不验,因未得真传,后师从公乘阳庆,方知“倒干旧瓶为装新”,如果跟师学习学到最后只掌握了这些验方末法,就只会让人固守己见,现在很多当红“大师”们的弟子就存在这种问题,他们只觉得自己那套是对的,其他人根本就不是真中医,我认为这就是不重道的表现。
所谓勤思,是指从“记录”到“悟道”的升华方法。李东垣师从张元素时,将师傅的脏腑辨证、药类法象整理成《用药心法》,后又融入己见,发展出脾胃学说,这种“分类归纳,构建体系”的勤思表现是所有师傅都希望自己徒弟做的一件事。
勤思的另一个表现是质疑,有的时候老师不一定对,有的时候病人治好了不一定是老师理解的那样,学生应当有质疑验证的态度,如此方能求真。我经常在诊中给老师提意见,当然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提出来,很多时候老师会采纳,自己的想法就能直接得到验证,这是快速提升自我水平的方式。有一次老师诊治一名终日腹胀的患者,病人来了好几次了,效果都不是特明显,我在问诊中发现患者提到每次大便后腹胀都会明显缓解,当时以为是不是常年积粪未下,遂给恩师建议要不加点芒硝,老师欣然赞同,结果患者吃后腹痛难耐,颇有下坠感,腹胀仍无松动,方知此证非攻下所宜,这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回去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芒硝的用法,促使我对软坚散结有了全新的认识。
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知行互促是勤思的过程体现,岳美中先生强调读书要“宁涩勿滑”,对经典逐字研读,记下笔记,临证后要回去反复对照笔记,每读一书必与临证相参,主动解答自己的困惑,这是很吃功夫的。我以前每年至少能写一大本读书笔记,跟师学习的所有病案也全部记录在册,家里现在放着一大箱子老师的方子,前期的方我大都做了批注,将每一张处方整理成“理-法-方-药-案”,实现对比分析、提炼思想、发现问题,这样非常有助于快速掌握老师的诊疗体系。
另外,在诊室应当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勤于讨教,要服务老师,也要服务患者,可能还要服务医院的工作人员,这是医德成长的基本过程。跟师学习也不要着急,一名中医的成长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我大二第一次去跟诊时可以说完全跟不上老师节奏,根本看不懂,等到了毕业实习的时候基本就可以独当一面,老师不愿意看了我帮他看看也是没有问题的,真应了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474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