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女性,29岁,护士,2012年6月15日初诊。主诉:孕22周,恶心呕吐3月余。患者停经后6周开始出现恶心、择食等早孕反应,至今症状始终未缓解,呕吐频作,初为胃内容物,后为痰涎及黄绿色胆汁,近1月来食入即吐,水米难进,本院诊断为“妊娠剧吐“,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服用中药数十剂无明显效果,当时实习生赵汉青在医院的事迹广为流传,经其他科室医生介绍前来试一试。
刻诊: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眼眶凹陷,言语低微。自诉呕吐痰涎,终日口泛清水,胸脘痞闷,头晕目眩,倦怠嗜卧,数日未进米食,闻任何食物味道均呕逆。舌质淡,苔白滑而腻,脉滑细无力。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素体脾虚,孕后血聚养胎,冲脉之气上逆,挟痰饮上泛所致。《千金要方》云:“此由经血既闭,水渍于藏,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而生痰,痰水壅滞中焦,胃气不降,反随冲气上逆,故见呕吐痰涎、胸脘痞闷;久吐伤气,生化无源,肌肤失养,故见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苔白滑腻、脉滑细无力均为痰水内停、气阴两伤之象。治宜化痰涤饮,和胃降逆,益气养阴,处方:姜半夏10g、旋复花10g、川芎10g、茯苓20g、生姜15g、陈皮10g、人参10g、麦冬15g、白芍10g、竹茹10g、砂仁6g(后下)、细辛3g、桔梗6g、伏龙肝30g
用法:每日1剂,少量频服,连服5剂。
二诊(6月20日):精神明显好转,呕吐基本控制,仅晨起早饭稍有恶心,食欲增进,能进食半流质清淡食物,头晕目眩消失,面色转润。舌淡红,苔薄白,脉滑。考虑痰饮已化,胃气渐复,改用干姜人身半夏丸加减调理,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半夏9g、砂仁6g、干姜6g、大枣5枚。5剂,水煎服。
三诊(6月25日):患者呕吐未再发作,饮食正常,体重增加,胎气强健,后诞生一健康男婴。
【按语】
妊娠恶阻属于中医“恶阻“范畴,《千金要方》云:“凡妇人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或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而喜病阻“。赵汉青教授指出,恶阻病机主要与痰、湿、虚密切相关:脾虚失运,痰湿内生;冲脉气盛,上逆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均可导致恶阻。
本案患者呕吐剧烈,水米难进,精神萎靡,符合重度恶阻之证。痰水壅滞,胃失和降,故呕吐痰涎;久吐伤气,生化无源,故形瘦神疲。赵教授辨证为痰水壅滞、胃失和降、气阴两伤,治以化痰涤饮、和胃降逆、益气养阴。
赵教授选用《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汤加减治疗,该方原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体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赵教授巧妙化裁,加麦冬、白芍滋阴养血,竹茹清热止呕,砂仁理气安胎,伏龙肝温中止呕。全方既遵古法,又适当变通,切中病机。
针对半夏动胎之虞,川芎活血堕胎之祸,赵教授指出《千金要方》早有半夏茯苓汤治恶阻先例,《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可祛瘀化癥安胎,清代医家亦云“予治妊娠阻病累用半夏,未尝动胎也。经云∶有故无殒是也“。关键在于辨证准确,炮制得法,不应被后世腐朽医规所牵制。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457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