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某,男性,35岁,公司职员,2017年8月12日初诊。主诉:肛周肿痛5天。 患者5天前因过量饮酒、食用辛辣火锅后,出现肛门周围胀痛不适,初起为持续性胀痛,后逐渐加重为搏动性跳痛,坐卧不安,行走困难。近1天来症状加重,伴畏寒发热,体温37.8℃,经肛肠科诊治后未见明显缓解,遂来就诊。
刻诊:痛苦面容,坐立不安,肛周肿物触痛明显,起坐困难,伴口干,大便偏稀,小便短赤,无便血,纳差眠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结不散;加之饮酒助湿生热,热盛肉腐,腐肉成脓,故见肛周红肿热痛;热毒炽盛,正邪交争,故见发热;热盛伤津,故见口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热毒蕴结之象。治宜清热解毒,托毒透脓,处方:金银花30g、当归15g、槐花15g、川芎12g、皂角刺15g、白芷12g、贝母12g、防风10g、赤芍15g、甘草10g、天花粉15g、乳香10g、没药10g、陈皮12g、黄连10g、黄柏12g、酒大黄10g
外用:大黄15g、苦参15g、黄连15g、枳实15g、升麻15g
用法: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连服7剂。同时外用药大火烧开坐浴或调敷患处,每日至少1次。
二诊(8月19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肛周肿痛明显减轻,自觉肿块缩小,质地变软,大便通畅。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热毒渐清,脓溃邪去,守方加减:原方去大黄,减黄连量为6g,加党参15g、白术12g扶正固本,继服7剂,外用同上。
三诊(8月26日):肛周肿块基本消退,仅遗留黄豆大小硬结,轻微压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考虑余邪未清,气血未复,改用扶正活血、清解余毒法巩固疗效。处方:生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赤芍12g、金银花15g、白芷10g、桔梗10g、皂角刺10g、甘草6g。7剂,水煎服。
【按语】
肛周脓肿属于中医“肛痈“范畴,赵汉青教授指出,肛痈病机主要与湿热、热毒、血瘀密切相关:湿热下注,蕴结肛门;热毒炽盛,血肉腐溃;气血瘀滞,经络阻塞均可导致肛痈。
本案患者因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肛门,热盛肉腐,故见肛周红肿热痛、有波动感;伴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蕴结之象。故赵教授辨证为热毒蕴结、腐肉成脓,治以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赵教授选用透脓散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透脓散出自《外科正宗》,功能托毒透脓,主治痈疡脓已成而不易外溃者;仙方活命饮出自《校注妇人良方》,被誉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两方合用,清托并举,既清解热毒,又透脓外出,切中肛痈成脓期病机。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3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