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性,62岁,退休会计,2023年10月8日初诊。主诉:舌体灼痛、刺痛1年余,加重1个月。
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舌体疼痛,舌尖明显,初为灼热感,后转为针刺样疼痛,时轻时重。近3个月疼痛持续不减,夜间尤甚,影响睡眠。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口腔科、神经内科,排除口腔局部病变、三叉神经痛、糖尿病等,诊断为“灼口综合征“。服用维生素B族、谷维素及止痛药效果不显。
刻诊:神情焦虑,面色晦暗,自诉舌体刺痛难忍,犹如针扎,伴心悸不安,失眠多梦,胸闷善太息。观其舌质暗紫,边尖有瘀点,舌下络脉迂曲怒张,苔薄白,脉细涩。
赵教授认为,患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又年过五十,阴血渐亏,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瘀血阻滞舌络,不通则痛,故见舌体刺痛;血瘀日久,心神失养,故见心悸失眠;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瘀点、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治疗当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以血府逐瘀汤合参松养心汤加减,处方:炒酸枣仁20g、丹参20g、甘松15g、麦冬15g、当归15g、生地黄15g、合欢皮15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2g、赤芍12g、枳壳12g、五味子6g、黄连6g、远志6g、甘草6g、人参6g、牛膝9g、桔梗6g、柴胡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
二诊(10月15日):患者诉舌痛减轻约半,心悸失眠改善,情绪转佳。舌暗减轻,瘀点稍退,脉细。药已对症,守方加减。原方减桃仁量为9g,红花量为6g,加黄芪20g、白术12g,继服7剂。
三诊(10月22日):舌痛基本消失,睡眠正常,心悸未作。舌淡红,瘀点消失,舌下络脉减轻,脉缓。考虑瘀血已去大半,心神得养,改用养血安神法巩固疗效,以归脾汤合生脉散加减,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神15g、远志10g、酸枣仁15g、龙眼肉12g、当归12g、麦冬12g、五味子6g、甘草6g、木香6g(后下),14剂,水煎服。
【按语】
舌痛一症,中医古籍中又称“舌痛“、“舌灼痛“。《灵枢·经脉》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诸病源候论》指出:“心候舌,劳伤于血,则舌裂而痛“。赵汉青教授指出,舌痛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瘀血阻络;虚者多因阴虚火旺、气血不足,且“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本案患者病程日久,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此为瘀血阻络之典型表现;又伴心悸失眠,此为心神失养之象。故赵教授辨证为瘀阻舌络、心神失养,治以活血化瘀、养心安神。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为王清任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名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赵教授巧妙运用此方治疗舌痛,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原则。参松养心汤是现代研制方,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之功,原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赵教授将其与血府逐瘀汤合用,治疗瘀血阻络、心神失养之舌痛,是古方新用的典范。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084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