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青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淋巴丝虫病(10)
2025-9-5 10:28
阅读:213

王某,女,58岁,退休,2020年9月6日初诊。主诉: 反复发作性发热、左下肢红肿疼痛1年,加重1周。患者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周期性发热,每隔1-2月发作一次,伴有左下肢内侧红肿、灼热、疼痛,每次发作持续3-7天,自行缓解。曾在北京某热带病研究所诊断为“丝虫病”,患者去年曾旅居丝虫病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给予对症治疗可暂时缓解但不能阻止复发,近1周症状加重,发热不退,下肢红肿范围扩大,经朋友介绍寻求赵汉青教授诊治。

刻下:左下肢自腹股沟至踝部可见条索状红肿,触之灼热,压痛明显,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伴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赵教授认为,本病是由于虫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蕴结于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瘀互结,湿热蕴结于下焦,故见下肢红肿热痛,正邪交争,故见周期性发热,虫毒内扰,气血瘀滞,故见淋巴结肿大,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炽盛之象。治疗当以清热利湿,解毒驱虫,活血通络为主,处方:川牛膝30g、茯苓30g、金银花30g、牛膝15g、车前子15g(包煎)、紫花地丁15g、玄参15g、当归15g、甘草10g、鹤虱9g、槟榔9g、黄柏9g、苍术9g、丹皮9g、赤芍9g、大黄6g(后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

二诊(9月13日):服药后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下肢红肿明显消退,疼痛减轻。现左下肢轻度肿胀,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湿热渐清,虫毒得祛,正气受损,当减少攻伐之品,加益气健脾、活血软坚之品。原方去大黄、紫花地丁,减金银花量为15g,加黄芪30g、白术15g、皂角刺10g。继服7剂。

三诊(9月20日):下肢肿胀基本消退,活动自如,无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缓。以健脾益气、化瘀通络法巩固治疗。处方:黄芪24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牛膝12g、鸡血藤20g,再服14剂。

【按语】

本案属于中医疑难杂症范畴,淋巴丝虫病是班氏丝虫或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早期以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为主,晚期可形成象皮肿、乳糜尿等。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急性期多属“流火“、“青腿牙疳“,慢性期属“大脚风“、“膏淋“范畴。赵汉青教授指出,古代中医并未充分认识虫病,当结合西医检查结果,本病病因为虫毒湿热侵袭,病机为虫毒湿热蕴结经络,气血瘀滞,治疗当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驱虫、活血通络;慢性期正虚邪恋,治宜健脾益气、化瘀软坚、通络利湿。本案巧妙融合五神汤与四妙永安汤,两方合用,加强清热解毒、活血利湿之功,后期扶正为主,提升体质,防止复发。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05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