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青
“宫寒”说法究竟是不是伪科学?
2025-9-5 13:35
阅读:855

“宫寒”作为中医女科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被大众广泛提及却缺乏明确定义。我的第一位中医妇科学研究生花了三年时间考镜源流,终于2025年1月在顶级期刊《中华中医药杂志》发表了题为《“宫寒”理论溯源》的论文,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该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历代古籍文献,首次全面考证了“子宫寒冷”“胞胎寒”“宫冷”等术语的历史起源与概念演变,为“宫寒”理论的现代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发现,“宫寒”虽在近一百年被广泛使用,深入人心,但始终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亦非古代常用词汇,古人只有相似的观念,却无此类说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宫寒”并不单指某一种症状,而是可导致女性形形色色疾病的一种状态。这一概念涵盖了一系列女科问题,包括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由于概念界定不清,长期以来影响着近代“宫寒”理论的传承、发展和临床应用,并成为了某些不良商家的话术。

研究发现,“宫寒”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而明代《雷公炮炙药性解》则提到了“肉苁蓉治疗宫寒不孕”(可能是伪作),清代《傅青主女科·种子门》载有:“妇人有下身冰冷,非火不暖,交感之际,阴中绝无温热之气。人以为天分之薄也,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研究还发现,“宫寒”的同义词有“宫冷”“胞胎寒”等,这些术语虽表述不同,但含义相同,都是描述胞宫寒冷的状态。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宫寒”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多角度探讨了“宫寒”内涵,丰富了现代中医妇科相关理论,可为中医妇科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宫寒”相关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全文附上

宫寒理论溯源.pdf

欢迎引用:

刘艺王莹赵汉青“宫寒”理论溯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32-435

LIU YiWANG YingZHAO HanqingOrigin of ‘uterine cold’ theory[J].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25, 40(1): 432-43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05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