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42岁,初诊日期:2024年3月10日,主诉:颈项部及双肘外侧皮肤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反复发作8年余,加重2个月。
患者长期工作紧张,压力巨大,8年前无明显诱因颈后部出现瘙痒,搔抓后出现粟粒大小肤色丘疹,逐渐融合成片,皮肤增厚,纹理加深,呈苔藓样变。8年间曾多次求医,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服用抗组胺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及苦参洗剂等,疗效欠佳。皮损反复发作,且范围逐渐扩大至双肘部。近2月因项目交付压力,瘙痒加剧,夜不能寐,甚至抓破出血以痛代痒,痛苦不堪,遂慕名求诊于赵汉青教授。
刻下:颈后发际处可见约为8cm×6cm大小的苔藓样斑片,皮嵴隆起,皮沟加深,表面有少量灰白色鳞屑及血痂;双肘伸侧各有类似皮损,约巴掌大小。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心烦易怒,口干但不欲多饮,胃脘部时有胀闷,纳食欠佳,大便初头硬后溏薄。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弦细,略滑。
赵教授治以疏肝清热、健脾祛湿、凉血化瘀、润燥止痒之法,寒温并用,调和肝脾,处方:柴胡12g ,牡丹皮15g,炒白术15g,茯苓20g,陈皮10g,生地黄30g,玄参20g,当归15g,白鲜皮15g,炒蒺藜15g,丹参20g,全蝎3g,乌梢蛇10g,生甘草10g,7剂,每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3月17日):服药7剂后,患者诉瘙痒显著减轻,夜间已能安睡,心烦好转。胃脘胀闷减轻,大便渐成形。皮损较前变薄,颜色转淡,抓痕减少。药已中的,守方稍作调整:去全蝎,加鸡血藤30g增强养血通络之力,继服14剂。
三诊(3月31日):瘙痒基本控制,仅偶尔轻微作痒。皮损进一步变软、变薄,范围缩小。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柴胡、牡丹皮、乌梢蛇,加黄芪30g益气固表,再进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赵汉青教授认为此症之神经性皮炎中医大都认为是“顽癣”或“牛皮癣”,多由情志内伤、风热外袭、湿热蕴肤、血虚风燥等多种因素所致,病机复杂,常呈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态。单纯清热易冰伏湿邪,单纯温通易助长热毒,故其立主张寒温并用,双向调节。
方中既有牡丹皮、生地黄、玄参、白鲜皮等寒凉之品,清泻肝经郁热、凉血润燥;又佐以炒白术、陈皮、当归等温性药物,健脾理气、温通血脉。寒凉药不伤中阳,温热药不助内火,相辅相成。针对病机核心,用柴胡推陈出新,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祛湿。肝气条达则热不易生,脾运健旺则湿无以聚,从根源上调理体质。丹参、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全蝎乌蛇性善走窜,能深入病所,搜剔风邪,通络止痒,对于久病顽疾有佳效。此方将清肝与疏肝、健脾与祛湿、凉血与温通、祛风与润燥巧妙结合,融寒温于一炉,寓清补于一体,故能应对神经性皮炎寒热虚实错杂之复杂病机,取得满意疗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044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