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开放科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leyOR

博文

水伏可佩戴设备离我们还有多远?快来了解这种新型蒸发式能源装置!

已有 344 次阅读 2025-8-5 17:1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微信图片_20250805171552.png

作者:Andrey Feldman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发电机,能够利用水汽蒸发直接产生电能。不同于依赖机械中介的传统水伏系统,该装置直接捕获蒸发能量转化为可用电力。这项被命名为“蒸发电”的技术突破,有望为依靠环境湿度驱动的可持续无电池电子设备开辟新道路。

 “水伏技术是通过湿度变化、水汽蒸发或水体流动释放的能量来发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该研究主要作者之一Ady Suwardi在邮件中解释道,“这是一种丰富充沛的能源,既不需要阳光也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

 虽然水力发电概念由来已久,但现有技术因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损耗导致效率低下。“目前水伏系统的发电功率相对较低,” Suwardi指出,“这源于能量的间接转换——例如水体运动或蒸发的能量通常需先转化为机械能,再转为电能,造成效率损失。”研究团队通过完全规避机械转换步骤的设计来消除这些损耗。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仅用一块软质保水凝胶和热电元件构成的“蒸发电发电机”。

 

蒸发与热电的完美结合

这项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期刊的研究装置,其核心部件是一种多孔聚乙烯醇(PVA)水凝胶。这种材料具有海绵般的多孔结构,凭借优异的亲水特性,能够实现水分的持续吸收与释放。

 “PVA 水凝胶是由聚乙烯醇制成的柔软吸水材料,”Suwardi 解释道,“它的保水性能极佳,就像超级吸水的厨房海绵或尿布。”当水从凝胶表面蒸发时,会像汗水冷却皮肤一样使凝胶降温。这就在冷却的凝胶与较温暖的基层之间形成微小但稳定的温差。夹在两者之间的热电发电机,可将温差转化为电压。  

“我们的蒸发电发电机就像个精巧的三明治,”Suwardi描述道,“顶层是薄薄的PVA 水凝胶层——最有效的版本被制成小方块,厚度不足一厘米。下方是热电发电机,最底层是帮助维持环境温度的热沉。水凝胶覆盖在热电发电机上,不断吸水并自然蒸发。”“该装置产生的电力是传统水伏系统的三倍以上,”论文共同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的Jing Cao补充道,“而且这是在 26 摄氏度、40%湿度和相当于慢步行走速度的微风等真实环境条件下实现的。”

 

为小型设备提供实用电力

尽管功率有限,该系统已足以驱动基础电子设备。实验中,研究团队成功用该装置点亮了一块小型液晶显示屏。“产生的电力足以驱动小型LCD显示屏,证明其完全能为低功耗设备供电,”Cao表示。装置成功的关键在于水凝胶层的厚度。约0.8毫米的薄层能更有效地将冷却效应传导至热电发电机,从而提升发电效率。较厚的凝胶层虽能储存更多水分,却会形成隔热层,削弱温度梯度并降低输出电压。  

研究人员指出,材料改进将大幅提升性能。“初步结果显示,优化热电发电机和水凝胶设计可使发电功率再提升3-5倍,甚至 10倍,”Cao透露。

 

迈向实际应用

尽管研究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但团队认为未来几年内具有强劲的商业化潜力。“通过良好的技术转化,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时间,”Cao表示。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之一是穿戴技术。健身追踪器和环境传感器等设备未来可能依靠空气中的水分——甚至直接利用汗液持续运行。“想象一下微型传感器或健康追踪手环这样的穿戴设备,它们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湿气或你的汗水运行,完全不需要电池!”Cao 畅想道。  

展望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完善设计。可能的改进包括更高效的热电模块、更好的散热器,以及优化凝胶表面以加速蒸发。“我们可以改善水凝胶与发电机的连接以减少热损耗,目标是实现每平方米25 瓦的发电量,”Cao表示。该研究还发现 PVA浓度的变化对性能影响甚微,这为开发经济耐用的凝胶配方提供了基础。这种灵活性可能对技术规模化至关重要。

“太阳能电池板早期效率仅约6%,如今已超过30%,”Cao指出,“通过良好的技术采用和研究界的持续努力,我们有望实现类似的飞跃,甚至更大突破。这将为无电池、水力驱动的技术世界打开大门。”  

                                                         

References

Zichen Gong, Ady Suwardi, and Jing Cao,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Ambient Water Evaporation in the Absence of Sunlight via PVA-Based Porous Hydroge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5).

DOI:  10.1002/adfm.202423371  

*封图来源:Unsplash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1312-1496566.html

上一篇:共庆中国医师节 - 分享从医故事,赢医护笔套装!
下一篇:Forward Series:材料学高质量期刊,关注材料合成、特性及应用等领域
收藏 IP: 103.90.19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6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