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至19日是2025年同行评审周,旨在庆祝、挑战和发展同行评审这一至关重要的实践。今年的主题为:“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思考同行评审” (Rethinking Peer Review in the AI Era)。值此之际,我们与大家分享下面这篇文章,共同庆祝这一全球性时刻。
作者:Lisa Smith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协同努力的过程,这种协作并不会因实验室工作的结束而终止。每篇论文都凝聚着多方人士的智慧与视角,跨越国界汇聚了作者、审稿人、编辑以及众多研究者——他们将持续受到今日投稿论文的启发与影响。来自投稿论文同一研究领域的活跃学者所提供的详尽而专业的评审建议,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这些建议既可用于评估相关研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对该领域带来新的价值,也用于判断需要哪些额外的佐证或修改才能验证作者的解释与结论。
审稿人给出的全面且富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若能得到论文作者认真对待并付诸实践后,将显著提升论文内容的质量与准确性,从而极大提升论文对于相关科研界的价值。这样的审稿意见能让论文从一篇“不宜发表”的论文蜕变为“杰出之作”。即使饱受作者吐槽的第二审稿人,也有着重要作用。
而一切努力真正的关键在于改进。优质的审稿意见不仅能提升所评审论文的质量,还能够改变作者的研究方式。同行评审远不止是编辑过滤机制,还是一种学习与交流的机制。
能否用人工智能(AI)审稿?
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将一篇论文与同一主题内已出版的研究进行对比,评估该论文所提出的主张的新颖性和准确性。尽管科技发展迅猛,但AI工具尚且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完成此项工作。
在等待这样的技术里程碑出现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考量,即版权问题。学术出版不仅能证实记录研究内容,更能明确了成果归属:作者有权获得对其工作的认可与署名。
将他人的未发表的保密研究结果上传至AI工具,这些工具通常会存储这些信息,并在其他用户提出类似问题时可能输出可识别的内容片段,这对原作者及其作品的官方记录显然会产生显著影响。
审稿人有责任对其受托评审的任何未发表内容严格保密。因此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协助撰写审稿意见,可能违背所审稿人应遵守的诚信规范,也辜负了编辑邀请你审稿时所寄予的信任。
此类行为还可能损害你作为审稿人的声誉。编辑通常都识别出AI生成的审稿报告。即使编辑不对此表态,但此后对你提交的任何内容都会保持警惕。出于以上诸多原因,作为审稿人运用分析能力亲自评估论文并撰写审稿报告更为妥当。
以下是5个撰写审稿报告的实用技巧:
技巧1:耐心细致
同行评审不能疏忽大意。审稿报告对于作者而言有多大用处,以及同行评审过程中为论文增添了多大价值,与审稿人的分析深度是成正比的。审稿报告不能只是肤浅的总结,而是要突出问题或矛盾之处,具体说明缺失了什么,且要指导作者进行一切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审稿人还应能够将所评审的研究与其主题内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对比,确定该论文能够为相关文献带来何种全新价值,或确定需要怎样的内容才能令人信服地提出反驳当前趋势或既定理论的研究结果。
一份优质的审稿报告,即对作者和编辑均有实用价值的报告,须明确展现对论文文本和数据的严格评估,以及从全局到微观细节对相关研究的熟悉与理解。因此,要妥善进行评审,就不能操之过急。
技巧2:具体而明确
即使是仔细列出了论文全部优缺点的审稿报告,也不一定具备实用性。作者必须提供充分证据来支撑其论点。同样,审稿人也须参考稿件内相应的内容或所看到的相关数据,又或是引用相关文献,以此支撑自己的审稿意见。
例如,在报告中断言“这项研究不新颖”是不充分的,要具体写明哪些方面不新颖,并附上相关参考文献,写明“同样的概念/材料/方法等已有相关研究,见[引文] ”。
请牢记,同行评审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作者改进其研究。因此,还需建议应采取怎样的具体行动和必须做出怎样的改变。例如,不要说“这一主张站不住脚”,而要指出缺失了什么或哪些内容不正确,例如“为了支撑……你必须……”。不要说“这项分析有问题”,而要确切说明你认为可能存在怎样的错误,例如“我认为……假设是错误的,导致……的值过高”。“建设性”评价的关键在于:假设这是你自己的论文,则你可能采取怎样的具体行动,并在审稿报告中详细说明。
技巧3:版式清晰
审稿人提出评估意见与建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列出了其中三种可用的方法,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可以巧妙利用编号,这不仅有助于更有条理地组织你的观点,还能确保所有意见不被遗漏,同时使作者回复时能够一目了然地对应具体审稿意见。
逐段或逐行
有的审稿人喜欢按照其阅读论文时的自然顺序来呈现自己的审稿意见。这样的审稿意见可按论文本身相对应的小标题(标题、摘要、引言等)进行分类,也可以进行更精细的划分,在发现亮点或问题的具体行号前逐一标注意见。这种布局,让作者能够轻松看出其论文中哪些内容有问题需解决,以及各项问题是否通过修改得到了解决。这对于所有相关人员都将有所助益。
不过,这样做也可能导致同一个问题在整个审稿报告被重复提及。这种冗余需要读者进行更多信息筛选。在审稿报告中分散于不同的段落对同一个要点给出反馈时,可导致作者或编辑很轻易就错过其中部分意见,且可能使得作者或编辑明显重视反复被提出的问题,而不会重视真正最重要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需在审稿报告的末尾简要汇总所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论文预期会产生的影响。
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目前为止,我最常见到的一种报告布局是审稿人在审稿报告中将其意见分为以下两类:决定论文是否发表的关键问题(主要问题);以及仅影响发表进度的细节问题(次要问题)。
次要问题可能包括:表述方面的问题、语言或表达清晰度问题、未定义的缩写词,或应在稿件主要内容和补充信息之间调整的内容。可以是很简单的问题,例如缺少比例尺或参考信息不完整。
主要问题则涉及研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质量。可能包括:内容不符合科学原理;概念、方法或数据分析存在根本性缺陷;论点和结论站不住脚或不正确;甚至是存在可疑的伦理问题。若表述方面的问题数量较多以致令人对准备论文的过程存疑,且严重影响论文的整体质量与可读性,则可在主要问题中提及。
采用这种布局的审稿报告,通常开头都是以概述开篇,总结对论文的总体印象和论文预计可产生的影响,包括审稿人是否认为论文在整体的创新性和质量上适合于相关期刊。这种布局不需要在结尾对要点进行汇总。
这种布局易于阅读,又便于理解,但有时可能更倾向于给出总体评价,而不是给出有建设性的详细意见。要确保每条意见的措辞都能够促使作者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只关注相关问题,请参考技巧2。
核心要点和潜在解决方案
审稿报告的另一种布局,则是在小标题中写明关键要点。
在此布局下,可将论文主要的主张与结论列为小标题,并考量需要何种证据、已给出了何种证据,以及审稿人认为这样的结论和解释是否既可靠又具备说服力,以此评估其合理性。
也可将以下列出的问题或在阅读论文时注意到的各项问题用作小标题,并在小标题下方给出审稿意见,说明论文的哪些内容存在问题,要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布局属于极其侧重于解决方案的报告风格。但务必要谨慎,不要因拘泥于细节而错过重点,最终可能导致结尾部分沦为汇总次要问题的“其他”段落。
技巧4:完成审稿清单
审稿报告应覆盖哪些内容?
在更靠近编辑角度的方面(如创新性、整体质量以及对学术界的潜在影响或价值)提供宏观评价颇有裨益。论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带来怎样的创新内容或见解?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多大的进步?将有多少受众对其感兴趣?
所给出的背景信息/语境信息是否足够清晰且完整、能够解释研究的动机与目的?这项研究是否切实解决了所述挑战?
这项研究在科学和技术上是否合理?要考虑论文中给出的论点、概念、方法和解释/分析是否正确。论文中的数据是否存在任何问题?不同证据之间是否相互矛盾?
数据集是否完整?是否包含了完整信息?又或者你认为是否缺失了任何内容、导致无法证明作者的主张?或是否缺失了在你所属领域撰写研究报告时的标准内容?
是否所有结论都有充分支撑?若否,则哪些结论需要更多证据的支撑?又具体缺失了怎样的证据?
参考文献是否全面、不偏倚且具相关性?是否真实体现了相关领域的现状?(要谨记,你推荐的任何文献,都应与你提出的问题直接相关,且应在相关领域的文献中具备代表性,不得偏向任何一个群体。大量推荐自己的论文,尤其又不明确阐释这些论文将如何有助于解决所评审论文特定的问题,可能被视为试图进行引文操纵。)
以上清单并非详尽,但涵盖了撰写审稿报告时应考虑的核心问题。
技巧5:撰写你期望收到的报告
审稿人同样是作者,也希望他人能花时间仔细且建设性地评价他们产出的内容,帮助提升其工作质量。因此,审稿报告撰写完成后,需检查一遍,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语言是否中立且客观?
版式是否清晰?
是否涵盖了所有审稿要点?
是否针对每个提出的问题都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
总体而言,这份报告是仅向编辑表达个人观点,还是能帮助作者完善作品——无论你认为该稿件是否适合当前期刊发表?
请谨记,你的审稿报告是写给与你有着相似需求和动力的同仁。务必要保持专业素养,如果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可以以此标准衡量:假设你是作者本人,你会认为这份报告会有所助益吗?
以上是Lisa Smith作为一名材料科学期刊编辑分享的建议。了解更多相关信息,点击下方链接,前往Wiley Author Services查阅可助你进行同行评审的更多材料:
*封图来源:Kaitlyn Baker via Unsplash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7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