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阅读:时间隐喻与目的地图像接近度对游客反应的影响
Influence of time metaphor and destination image proximity on tourist responses
(白姗姗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时空认知实验室)
本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系统考察了时间隐喻(时间移动vs.自我移动)与目的地图像接近度(特写vs远景)对游客反应的交互影响。时间移动隐喻将未来事件描绘为接近静态的自我(如“假期正在接近我”),而自我移动隐喻则将自我描绘为接近未来事件(如“我们正在接近假期”)。这两种时间视角与不同空间距离的目的地图像(特写强调细节,远景展示全景)可能产生特定的匹配效应,并通过加工流畅性这一认知机制影响游客的态度和行为意图。
研究采用三项严格的2(时间隐喻)×2(图像接近度)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一使用视觉启动方式呈现时间隐喻:时间移动组观看表现假期向被试移动的图画场景,自我移动组观看表现被试向假期移动的图画场景。随后向被试随机呈现埃菲尔铁塔的特写(聚焦建筑细节)或远景(展示建筑全景)图像,并测量其对图像的态度、目的地评价和旅行意愿。所有实验图像均经过预测试验证其空间距离感知的操控有效性。
实验二改用文本启动方式,要求被试阅读采用不同时间视角撰写的三篇旅行日记(时间移动视角如“假期离我们越来越近”,自我移动视角如“我们离假期越来越近”),随后评估圣保罗大教堂的特写或远景图像。实验三在重复验证主效应的基础上,新增了对加工流畅性的测量(包括图像清晰度、易理解性等维度),采用故宫博物院图像进一步探讨潜在的中介机制。三项实验均严格控制了目的地熟悉度和历史访问频率等可能的影响因素。
三项实验结果显示出一致的交互效应模式:在时间移动隐喻条件下,特写图像比远景图像能引发更积极的目的地态度和更高的旅行意愿;而在自我移动隐喻条件下,这种效应模式发生反转,远景图像表现出更优的效果。中介分析结果表明,加工流畅性在这一匹配效应中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当时空表征相匹配时(时间移动+特写或自我移动+远景),被试报告更高的信息处理流畅性,进而产生更积极的旅游反应。
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考察了时间隐喻与视觉线索的交互作用,不仅拓展了解释水平理论在旅游营销领域的应用范围,还为理解时空表征的一致性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应用方面,研究结果为目的地营销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当采用时间移动视角的宣传文案(如“假期将至”)时,宜搭配特写风格的宣传图像;而使用自我移动视角(如“即将启程”)时,则更适合选用远景风格的图像。这种基于时空匹配的营销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宣传效果。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西方标志性地标,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文化差异对这一效应的影响;此外,实验采用的主要是虚构的旅行情境,后续研究可以在真实旅游决策场景中验证这些发现。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可以延伸至探索其他视觉要素(如色彩饱和度、构图方式等)与时间隐喻的交互作用,为旅游营销实践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Su, Q., & Li, F. (Sam). (2024). Influence of time metaphor and destination image proximity on tourist responses. Tourism Management, 105, 104942.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24.10494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 0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