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翁文波院士(1912-1994)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位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不仅以开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动着石油勘探技术的革新,更以教育家的战略眼光为新中国能源事业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原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翁文波用毕生实践诠释了"科研报国"与"教育兴邦"的深刻内涵。
在共和国初建的1950年,面对石油工业人才极度匮乏的困境,38岁的翁文波以非凡的胆识创建了石油管理总局高级地球物理勘探训练班(简称"高探班")。这个简陋培训班开创了我国系统化培养地球物理勘探人才的先河。从这方寸之地走出的学员,不仅成长为我国第一代地球物理勘探骨干,更奠定了后来江汉石油学院(今长江大学)的学术根基。翁文波以高探班为起点,构建起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
1994年深秋,耄耋之年的翁文波挥毫泼墨,为江汉石油学院题赠"百年树人"四个遒劲大字。这看似简约的题词,实则凝结着老一辈科学家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源自《管子·权修》的典故,在翁氏笔端焕发出新的时代意蕴——墨迹的顿挫转折间,既见甲骨文风骨,又显金石篆刻气韵,恰似其毕生坚守的育人理念:教育如同地质沉积,需经岁月淬炼方能成就栋梁之材。
这幅墨宝承载的不仅是书法艺术,更是一部微缩的中国石油教育史。从高探班到江汉石油学院,翁文波始终秉持"大教育观",主张学科交叉融合,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正如"百年树人"的笔锋走势——起笔稳健蓄势,行笔刚劲有力,收笔余韵悠长,恰似人才培养的渐进过程:筑基需扎实,成长贵坚持,成就看长远。
如今,翁文波亲手栽下的教育之树已蔚然成荫。当我凝视这幅"百年树人"手迹,仿佛能穿越时空,听见那位老科学家仍在谆谆教诲: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人才培养要着眼百年计,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