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溯至上世纪 80 年代末,那时的教学工具远没有如今这般丰富,黑板、粉笔与挂图几乎是课堂的全部 “装备”。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我迎来了大学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试讲 —— 为新学期即将开设的《地震地层学》课程 “闯关”,这段经历如同掌心的纹路,清晰地印在记忆里,至今仍熠熠生辉。
当时的难题远比想象中棘手: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与副主任正在南阳油田开展科研,分身乏术回校组织试讲。几番商议后,教研室最终决定:试讲就在南阳油田的科研现场进行。消息定下时,我暗自攥紧了劲 —— 在科研一线接受前辈们的 “检阅”,容不得半分马虎。
那会儿准备教学资料的条件格外有限,没有幻灯片、胶片,更没有如今普及的 PPT,课堂教学的核心全靠板书与挂图支撑。为了打磨出一份像样的课程提纲,我着实费了不少心思。偏偏我的毛笔字算不上理想,怕手写提纲影响呈现效果,便请妻子帮忙誊写。她握着毛笔一笔一画认真书写时,我在旁反复核对内容,那份纸页上的字迹,不仅是课程框架,更凝聚着我们俩的心血。我将提纲小心翼翼地收进文件袋,连同此前在石油物探学校积累的教学经验一同带到南阳 —— 正是那段经验给了我底气,让我面对未知的试讲多了几分踏实。
试讲前的日子,家里成了我的 “临时课堂”。我对着空荡的房间反复演练,妻子则成了最忠实的听众,也是我心中的 “第一评委”。每讲完一部分,我都会仔细观察她的神情:若她眉头微蹙,我便立刻调整表述,把专业术语拆解得更通俗;若她点头认可,我便记下这个讲解节奏。我始终记得一个念头:连 “外行” 都能听懂的课,才算真正讲明白了。就这样一遍遍地打磨、调整,课程内容在心里愈发清晰,原本的紧张也渐渐被底气取代。
终于到了试讲那天。科研驻地的一间小屋临时改成了 “考场”,台下坐着的全是教学经验深厚的前辈:系付主任郭老师、教研室主任朱老师、副主任王老师,还有教研室的其他两位老师。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目光落在提前写好的讲课提纲和挂图上,将准备好的内容一点点铺展开 —— 从地震反射特征到地层划分逻辑,尽量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清晰易懂。讲完最后一句话时,手心的汗还没干,但看着前辈们温和的神情,紧张感先卸了大半。
评议环节远比想象中温暖。老师们先是肯定了我的表现,说 “整体效果很扎实”,随后便结合教学细节提出建议:“这里可以多举一个油田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语速可以再放缓些,给大家留思考时间”。那些专业又诚恳的话,像一盏灯,让我看清了教学路上需要打磨的地方,也让我心里格外敞亮。
凭着这次试讲的认可,新学期我顺利登上了大学讲台,正式开启了《地震地层学》的教学之旅。如今再想起这段往事,才更明白:那次油田现场的试讲,不仅是我教学生涯的起点,更教会了我一堂课的重量 —— 它藏在反复打磨的提纲里,藏在 “让外行听懂” 的较真里,也藏在前辈们真诚的建议里。而教学这件事,本就是一场需要用心准备、虚心学习的漫长旅程,从那一天起,我便带着这份初心,一步步走了下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7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