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oonoses 最新重磅文章
Current Advances in Vaccine Development for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疫苗研发的当前进展
作者:Hyo-Jin Ro , Nam-Hyuk Cho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蜱传SFTS病毒(SFTS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自2009年在中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病率在东亚地区持续上升,病死率高达10%-30%。该病毒通过长角血蜱传播,主要流行于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地。SFTS的临床特征包括高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出血倾向甚至死亡,尤其对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威胁更大。尽管SFTS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挑战,但目前尚无获批的疫苗或特效抗病毒药物。SFTSV的基因组编码多种关键蛋白,如糖蛋白(Gn和Gc)和核衣壳蛋白(NP),这些蛋白成为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近年来,随着疫苗技术的进步,多种平台(如病毒载体、灭活疫苗、DNA/mRNA疫苗等)在SFTSV疫苗研发中展现出潜力,但如何平衡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实现长效保护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期,由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Hyo-Jin Ro和Nam-Hyuk Cho团队在国际同行评议期刊Zoonoses发表题为《Current Advances in Vaccine Development for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疫苗研发的当前进展)》的评论文章。
该文通过多维度比较与前瞻性视角,直观地对比了不同疫苗平台的免疫效果。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免疫机制的复杂性,指出Gn蛋白作为核心抗原在多数平台中表现优异,而NP疫苗的保护效果随时间显著下降,提示抗原选择需兼顾短期效力与长期记忆。
此外,作者强调转化医学的挑战,指出小鼠模型与人类免疫差异可能影响疫苗临床效果,呼吁采用更接近人类的动物模型(如非人灵长类)进行验证。最后,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评估疫苗诱导的记忆B/T细胞持续能力以提升长效免疫,改进mRNA疫苗的递送系统或开发多价疫苗以应对病毒变异,以及优先推进已在动物模型中实现完全保护的候选疫苗(如mRNA或病毒载体平台)的临床转化。
这篇评论不仅为SFTSV疫苗研发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也为其他新发传染病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在平衡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跨平台协同研发等方面具有广泛启示意义。
图1.不同疫苗平台使用的SFTSV结构及抗原靶标示意图
感谢山西农业大学牛胜博士撰写中文述评。
述评者简介:
牛胜 副教授
牛胜,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农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动物病毒学与人畜共患病防控研究。作为山西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分会青年学组委员,同时受邀担任人畜共患病领域知名期刊《Animals and Zoonoses》和《Zoonoses》的青年编委。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冠状病毒的流行预警、受体识别、跨物种感染机制及免疫逃逸等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在科研项目方面,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山西农业大学杰青优青培育项目等,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学术成果方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PNAS》《EMBO Journal》《Cell Reports》《Science Bulletin》《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多种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也为新发病毒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引用信息
Citation:
Ro HJ, Cho NH. Current advances in vaccine development for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Zoonoses. 2024; 5(1): 19. DOI: 10.15212/ZOONOSES-2025-000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0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