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Qi Shi, Xiaoping Dong
本文题为“High-Priority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to Cause “Disease X” Pandemics”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董小平教授和石琦教授团队完成,主要系统分析了可能引发下一次全球大流行(“X疾病”)的高风险病原体特征。研究基于传播途径、物种屏障、群体免疫及病原进化及突变等关键因素,评估了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潜在威胁,为未来新发传染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X疾病”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首次在2018年被列入名单。COVID-19是2022年名单中列出的第一个X疾病,同时被列出的病毒包括冠状病毒科、丝状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和黄病毒科等病毒。2024年,WHO组织专家系统评估了来自28个病毒科和1个主要细菌群的1625种病原体,提出了重点病原体科、重点病原体、重点原型病原体和病原体X。其中,18科34种病原体被列为“X病原体”。
在与病原体X相关的主要因素方面描述了如下(图1):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或呼吸道传播途径的病原体通常具有高传染性;此外,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其他通过蚊子传播的疾病也易在热带地区流行;另一种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除了乙型肝炎、艾滋病、埃博拉病、马尔堡病、尼帕病毒病和裂谷热等传播并造成的跨界暴发。最近,猴痘也通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在人群中迅速传播,特别是在男同性恋者中。
·物种屏障:生物学与人类相似的动物(如非人灵长类动物)、活动与人类相似的动物(如家养动物)以及体内微生物含量高的动物(如蝙蝠)最有可能将微生物传播给人类,并有可能感染人类。
·群体免疫屏障:在人群中,对祖先微生物预存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传播和严重程度。在关键基因位点上,与之前感染人类的祖先菌株遗传距离较大的新病原体,更有可能成为病原体X。
·微生物进化与突变:微生物可能通过小规模突变实现免疫逃逸,从而产生新的突变菌株或新的进化支。大规模的遗传变异、重组或重配可能导致新的血清型或物种的形成,其传播性和致病性发生改变。
图1:病原体从动物向人类跨物种传播的屏障。三角区域的大小代表风险概率。
导致X疾病的高风险病毒(图2):
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包括四种血清型。季节性流感的亚型有H1N1和H3N2,而H2亚型几乎没有出现了。当H2亚型病毒再次出现时,或者出现新的血清亚型病毒出现,必然会引发新一轮流感大流行。此外,流感病毒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物种中,尤其是禽流感病毒,不仅偶尔直接感染人类,而且为新型流感病毒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包括四属,其中α和β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包括人、蝙蝠和猪,而γ和δ主要感染鸟类。现有的SARS-CoV-2发生大规模变异并形成新的关注变种后,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新的流行。此外,冠状病毒在动物,特别是蝙蝠中的广泛分布,可能会通过“溢出”感染形成新的冠状病毒。因此,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感染和大流行状况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媒介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
·蚊媒病毒:黄热病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塞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猴子是储存宿主。受气候与媒介分布限制,主要威胁热带地区。目前在流行中的基孔肯雅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非洲、亚洲、美洲和印度洋地区。基孔肯雅热疫苗目前尚未上市批准。
·蜱媒病毒(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分布于在欧洲、亚洲和非洲,造成高死亡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主要分布在东亚,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多局限于温带农村或森林区,人际传播能力弱、死亡率高。
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
·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丝状病毒,其动物宿主包括果蝠和灵长类动物。人类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动物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或尸体发生。尼帕病毒病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流行,并于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报道。其死亡率比率高达60-90%。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和感染源,而猪、马、其他动物充当中间宿主。裂谷热;一种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那里引起周期性的暴发。
图2:具有引发大流行潜力的优先病原体的概率和主要特征。
结论
通过多维度风险分析,病毒比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更有可能成为“X病原体”。呼吸道病毒特别是RNA病毒,极有可能成为病原体X。媒介传播的病毒也可能成为病原体X,而蚊子传播的病毒比蜱传播的病毒更有可能。许多传染性病毒传染病会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但引起全球大流行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冠状病毒科的冠状病毒和正粘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可能会成为导致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的首要病原体X。
通讯作者简介:
董小平 教授
董小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朊病毒和朊病毒病、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肿瘤相关病毒。截至2024年12月,在英文同行评议英文杂志上发表SCI收录文章273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篇251篇),包括Lancet, Autophagy, Nat Commun, EMBO J, J Neurol Neurosurg Ps, Clin Infect Dis等。曾先后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委员会医学病毒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全球病毒网络(GVN)副主席、传染病标委会副主任委员、医促会分子诊断分会副主任委员和10多个国家及部委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担任10余个英文和中文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
石琦 教授
石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朊病毒病室负责人,长期从事全国人类朊病毒病的监测及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朊病毒病慢性感染及跨种属传播机制、朊病毒病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相关研究、朊病毒新型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应用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同时担任《Neurodegeneration》杂志及《Zoonoses》杂志科学编委、《疾病监测》杂志及《中国病毒病杂志》编委。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引用信息
Citation:
Shi Q, Dong XP. High-priority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to cause “Disease X” pandemics. Zoonoses. 2025; 5(1): 29. DOI: 10.15212/ZOONOSES-2025-0015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ZOONOSES-2025-001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4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