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宏达
抱紧师兄师姐大腿,优于抱紧导师大腿 精选
2025-8-5 07:00
阅读:3097

引用文献:Feldon, D. F., Litson, K., Jeong, S., Blaney, J. M., Kang, J., Miller, C., Griffin, K., & Roksa, J. (2019). Postdocs' lab engagement predicts trajectories of PhD students' skill development.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42), 20910–20916. https://doi.org/10.1073/pnas.1912488116

这篇文献基于一项为期四年的纵向研究,追踪了336名美国大学生物科学领域博士生的研究技能发展轨迹,旨在探讨博士生研究技能的成长路径及其预测因素。研究发现,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即由主导师PI主导认知学徒制)并未显著预测博士生的技能发展,而“级联式指导”(cascading mentorship)——即由博士后和高年级博士生在实验室中积极参与指导低年级学生——显著提升了博士生的技能成长概率,尤其是当博士后参与实验室讨论时,低年级博士生实现正向技能跃迁的可能性提高了4倍以上。

博士教育被视为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关键阶段,但当前导师普遍依赖个人经验而非循证实践来指导学生。传统观念认为,博士生主要依靠其主导师(通常为PI)进行认知学徒式的训练。然而,近年来“级联式指导”模型逐渐受到关注,即实验室成员通过不同层级的指导关系形成知识传递链:PI指导博士后,博士后指导高年级博士生,高年级博士生再指导低年级学生。尽管这一模型被广泛接受为实验室科学中的“标志性教学法”,但尚缺乏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本研究招募了2014年秋季入学的336名生物科学博士生,涵盖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子领域,来自全美53所大学。研究通过每年收集学生独立撰写的科研写作样本(如研究提案、资格考试论文等),由两名盲评者使用12项技能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估其研究技能发展。研究采用潜变量剖面转移分析(LPTA)和潜变量增长曲线分析(LGC)两种方法,识别学生在四年中技能发展的不同轨迹类型,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检验实验室成员角色对学生技能跃迁和增长轨迹的预测作用。

主要发现

1. 技能发展轨迹类型

每年学生被分为高、中、低三类技能组,比例逐年变化。四年中,始终有约35%的学生呈现出持续正向增长轨迹,其余学生则表现出下降、波动或停滞状态。

从第一年到第四年,分别有37%、24%和7%的学生实现了技能跃迁(如从低技能组跃迁至中或高技能组)。

2. 谁影响了技能跃迁?

研究发现,PI的实验室活动或指导行为并未显著预测学生的技能跃迁或整体成长轨迹。

而博士后参与实验室讨论,在第三年向第四年跃迁中,学生实现正向跃迁的可能性提高5.14倍(OR=5.14,95% CI [1.69, 15.60])。高年级博士生参与实验室讨论,同样显著提高跃迁概率(OR=4.50,95% CI [1.39, 14.58])。博士后参与实验室讨论还显著预测四年整体正向增长轨迹(OR=4.20,95% CI [1.59, 11.10])。

3. 定性访谈结果

通过对82名学生的访谈,研究总结出博士后对博士生的四种主要支持方式:实验操作指导(如手把手教学实验技巧);专业与学术反馈(如论文修改、职业发展建议);职业路径示范(如展示学术生涯可能性);情感支持(如缓解焦虑、鼓励坚持)。

结论

级联式指导优于单一导师制。本研究首次实证支持“级联式指导”模型在博士生研究技能发展中的有效性,表明博士后和高年级博士生在实验室中的非正式指导作用远胜于PI的正式指导。尽管博士后通常不被视为正式导师,但他们在实验室中承担了关键的教育功能,其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贡献远超其当前被认可的程度。所以,博士后的隐性价值被低估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邝宏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964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