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宏达
博士生寻求帮助的障碍及同伴支持 精选
2025-7-31 09:31
阅读:4346

引用文献: Newlands F, Markan T, Pomfret I, Davey E, King T, Roach A, et al. (2025) “A PhD is just going to somehow break you”: A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ing the role of peer support for doctoral students. PLoS One 20(6): e032572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25726

大家好,我是Hongda,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献讲述了博士生同伴支持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在同伴支持上能做些什么。

博士生(PhD)普遍面临严峻的心理健康挑战,其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孤独感和孤立感尤为突出。国际学生、性别多元群体及残障学生面临更复杂的文化适应、歧视和支持不足问题。尽管高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污名化(担心学术声誉受损)、服务可及性低(等待时间长、位置偏远)及缺乏针对性(未能解决博士特有的发表压力、资金不确定性等问题)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或无法获得有效帮助。

当前美国国际博士生寻求帮助时面临的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

A 寻求支持的障碍  

1. 困境正常化:博士生将高压视为必然经历,"博士就是要把你搞崩溃";自我怀疑和冒名顶替综合征普遍,"若30岁前未登上福布斯,你就一无是处"; 学生因"没时间"或"优先级低"而忽视心理健康。  

2. 污名化: 担忧寻求帮助会"让问题升级"或损害学术声誉;害怕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  

3.服务可及性与认知不足:学生不知如何获取服务,最难的是从哪找、怎么开始?;服务信息传达不力,线上线下资源协调不足(如COVID期间面询稀缺)。  

4. 服务缺乏针对性: 现有支持"非常 impersonal",未考虑博士生独特需求(如跨文化适应、高龄学生差异)。例如,工作多年的博士生感叹"周围缺乏背景相似的同龄人"。  

B 同伴支持的价值  

1. 共享经验:与"经历相似困境"的同伴交流能验证感受、减少孤独,"你的感受所有人在博士期间都会经历";优于导师支持,"有些问题不想和导师讨论,但同伴能理解";互相理解,实验细胞污染时,"只有做同类研究的人懂这意味着两个月工作白费"。  

2. 非正式性:区别于"僵化"的正式服务,同伴支持提供自然对话空间;适合处理"日常压力",避免"正式流程的负担"。  

3. 关键节点指导:升级考核(upgrade)、答辩(viva)等阶段压力高峰,同伴经验尤为宝贵;入学初期不确定性最强,此时支持可缓解焦虑:"知道并非独自有此感受很重要"。  

C 同伴支持者的角色需求 

1. 必备特质:多元能力,除共情与倾听外,需解决实际问题(如国际生的医疗系统导航);文化适配,本土学生可协助国际生理解当地医疗体系。  

2. 认可与报酬:角色耗时耗力,"我们被分配过多工作和情感责任";

关键建议:提供认证或学分,以提升CV价值,小额报酬(避免纯利益驱动),补偿时间成本;需系统支持,"在导师支持和校园服务改进前,应补偿同伴的情感劳动"。  

(以上告诉我们,该怎么和同伴互动,对于支持我们的人,我们在物质上或精神上,要互通有无。)

D 多样性与可及性  

1. 灵活形式:混合模式(线上+线下)适应不同日程与偏好。远程/兼职学生更需线上选项。  

2. 更具包容和多样性:传统培训(如"积极倾听"要求眼神交流)可能排斥自闭症/ADHD群体。呼吁:"ADHD类学生也能担任同伴支持者"。

3. 文化敏感性与代表:需匹配文化背景:"亚裔/黑人学生可能希望由同背景同伴支持"。避免"欧洲中心主义视角",培训材料需文化适配。设施改进:线下活动需无障碍空间(如坡道);线上需字幕。  

读博崩溃并非偶然,高校或博士生为自身量身定制的同伴支持可成为打破孤立、重建韧性的关键力量。

我是Hongda,我一直关注科研心理与行为,建立导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陪你走过研究时光。这是我做的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转发和点评,谢谢您的支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邝宏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959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