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柑橘类水果是秋冬季节的时令水果。而正值柑橘成熟上市的季节,有关“提前上市的砂糖橘、耙耙柑等使用了退酸剂,退酸剂有毒,犹如砒霜”等等的言论,在网络上持续“霸屏”,一时间“风起云涌”。那么,退酸剂到底是什么物质?食用安全性如何?早上市的柑橘类水果还能不能好好的吃了呢?
退酸剂是何方“妖孽”?
有关退酸剂的网上说法有很多,比如“脱酸剂”、“去酸增甜剂”、“甜蜜素”等等。事实上,除甜蜜素外(一种食品添加剂),退酸剂到底是什么物质,目前并不明确,因为这是一种“三无产品”。根据相关地方农业部门的通告,“脱酸剂”“退酸剂”“去酸增甜剂”等是没有登记的三无产品。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就是这类物质未经过相关监管部门批准私自(偷偷)制造(配制)销售或使用的,科学家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物质。
有相关网络文章称退酸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含氢氧化钙的物质:主要通过中和水果中的酸来降低酸度。但经笔者查阅,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听着是不是很熟悉?没错!漂白粉和消毒剂中常见的成分之一。它是一种强碱类无机化合物,理论上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降低水果酸度。但要如何实现,似乎是个问题?如果喷施果树,强碱溶液对果树有无伤害是一个问题,果树如何利用这一物质实现脱酸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如果用来浸泡或注射水果,一方面浸泡能否穿透果皮进入果肉;另一方面注射进果肉中,也无法达到均匀分布,况且还要承担浸泡或注射破坏果皮严重缩短保质期的风险,所以看来都不太现实。此外,通过酸碱中和降低酸度,理论上看似行的通,实践上,酸碱中和产生的物质往往带有苦味:您不防把食用醋和小苏达混合,尝一尝味道?。更何况酸碱中和,只是降低酸度,并不能增加甜度。所以,笔者在这个问题上,感觉特别的“孤陋寡闻”。
文章称另一种是含有砷酸盐的物质:通过抑制柠檬酸合成酶等生物酶的活性减少水果酸的合成。但具体是什么物质,目前高科技还没有破解这个黑科技的原理或者准确的说还没有机会破解,因为破题首先要立题,目前还不能明确退酸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就像说一个人有罪,但犯了什么罪不知道,所以也无法定罪。根据相关地方通告,一些产品可能含有砷酸盐,但是否经专业技术检测得出的结论,通告中并未明确。不过,可以明确的是砷酸盐对环境和人体均有很大危害性,在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中是明令禁止的,无论售卖还是使用,均属违法行为。
再说一说甜蜜素。事实上,甜蜜素是一种增甜剂不假,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它是在糕点、冷饮等加工食品中常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使用上受国家监管部门的严格监控,但与水果生产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为,给果树施用甜蜜素不能被有效的吸收利用,而水果中使用甜蜜素即不增甜,还可能降低保质期,比如往水果中注射,即无法均匀注射,而且注射针孔容易污染微生物,导致水果极易腐败变质。由此可见,一些网络说法并不准确,有违法生产者或使用者随便起名的可能(因为能增甜,把加工食品常用的甜蜜素名称拿来直接用?)。或许也有一些是网络自媒体为了某种目的(如商业竞争,流量追求)而进行的混淆视听的夸大其词的叫法。因此,消费者要注意分辨。
早熟上市的柑橘,何“罪”之有?
柑橘类水果的成熟上市时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6月。事实上,其成熟期早晚,首先取决于品种。极早熟品种如温州蜜柑等在10月中旬以前成熟,早熟品种如砂糖橘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成熟,中熟品种如脐橙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成熟,晚熟品种如沃柑则在1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熟。
其次是通过科学的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实现保质促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果树种植的科学管理技术已相当普及。果农们通常采用科学的土壤、水肥管理等现代化生产技术,如适时翻土,合理灌溉,根据生长阶段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等促进果实成熟。有条件的果农还可能采用:生长调节剂、套袋、温度调控等促熟技术;以及喷施叶面肥等“增甜”技术,(注意!这里的“增甜”是通过增强果树的光合作用让果实合成更多的糖分,从而提高水果的甜度,与人工添加甜味剂有本质的不同);确定最佳采摘时机等,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实现提前1-2周上市,抢得市场先机。这类水果,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不必过度担忧。
当然,在市场竞争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也有个别柑橘企业及种植户,违法使用“三无”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比如,使用剧毒、高毒禁用农药,添加国家禁止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尤其是生产、销售、储运、使用“甜蜜素”“脱酸剂”“增甜剂”等“三无”投入品。关于这些违法行为,各级相关农业监管部门均会根据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农业执法监查及专项整治行动。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柑橘水果,或其它农产品类,注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且要注意分辨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那些夹杂在舆情信息之中的各怀鬼胎。我们人类似乎有跟风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顽疾”,也有一些商业竞争因素加持,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生产的违法行为。加之现代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一点敏感的消息细流,顷刻就会变成汪洋大海。如果您真的无法确定自己该相信什么,那么请注意官媒,或者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再飞一会儿……,这样可能会少冤枉一个“好人”或者多抓住一个“真正的坏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9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