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82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ffee820

博文

川藏特产“藏乌梨”,科技黑化的典型产物

已有 644 次阅读 2025-3-20 12:12 |个人分类:科谱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去年年末的“退酸剂柑橘”,眼泪还没干,今年开年“藏乌梨”,又闪亮登场了。这是想让商家流不干的泪,消费者接力流?说实话,作为食品科研工作者,笔记也曾在去年某展销会上购买过。听起了有点匪夷所思吗?其实,笔者也只是普通人一枚!诚如大家所说,吃起来确实与普通梨口味上差别不大,而且容易腐烂,主要表现为从皮外开始呈点状腐烂,特别是受压部分。如今多家媒体、专家表示,目前尚无黑皮梨品种,藏乌梨不过是短时间高温使梨皮变黑制造的骗局。

从专业角度讲,黑色的梨皮是梨中多酚类物质在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的黑色醌及聚合物,化学上叫做褐变反应。事实上,这种反应在果蔬中普遍存在。例如削皮后的苹果、梨,去皮香蕉、去皮土豆果肉变黑变褐等等,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但为什么所谓的“藏乌梨黑的如此逼真,彻底呢?这可能是高温处理的结果。因为催化此反应的酶较为耐热,短时间高温作用下,使梨外表皮褐变反应加快加强,不至于损伤梨果肉。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0度酶促褐变反应速度会增加35倍。当然,除了酶促褐变,食物褐变的原因还有美拉德反应(金黄色面包)和焦糖化反应(糖烧制红绕肉)。藏乌梨的黑化,应是多种褐变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笔者个人认为,酶促褐变的贡献最大,因为后两种反应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可能会破坏梨的果肉(不一定正确,欢迎专业人士批评指正)。由此可见,藏乌梨是不折不扣的科技黑化的产物。

说到此,不得不佩服这些聪明的“卖家”: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科研资料,并用了近400字的文字,才勉强解释清楚的专业知识(仍担心有所出入而被骂),他们竟然能够信手拈来!但在媒体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能够如此轻易的得手,也着实让人惊讶并细思其原因之所在?事实上,原因无非两方面:一是猎奇的消费者轻信,二是宽松的市场准入。实话讲,笔者购买时已经作好了当“猪”的准备来提前满足猎奇心理,想着不过损失一笔钱不至于倾家荡产(最多是家人的口诛笔伐)。可是骗子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最多骗你点钱,你应该没时间和精力来找我赔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现在的消费维权机制还是多少存在一些问题的,至少吓退了一些精力少、嫌麻烦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一些打着新产品、新科技的旗号销售者,能够轻易进入展销会营销,而且并不惧怕违法的处罚。说明我们市场准入管理执行不到位,处罚措施和力度不足。试想如果联合事前的诚信承诺加上事后的大力追责和处罚(或者更严厉无限期追责处罚),有几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在食品安全上行不义之事?总的来说,骗局的制造者们之所以成功无非是精准的抓住了消费者猎奇心理和对高质量消费需求,并且掌握了一套行云流水,行之有效的钻市场管理空子的技能。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破局,破这个层出不穷(新)科技被黑化的防不胜防的局?呼吁国家和政府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是一方面,但这需要时间,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轻动不易。此外,随着当代食品科技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毕竟我们无法预判骗子要制造什么样的骗局。这就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性。我们面对新产品时,不要急着购入尝鲜猎奇,首先要充分了解新产品以及其来源,它包含哪些科技、科学上是否合理、是什么科学机构研发出来的。有条件可以资询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正规媒体渠道推介信息,做到对新产品多方位的了解。其次要充分了解营销者资质。一般来讲,新产品都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是哪个个体户能够轻易创新制造出来的。试想全世界高科技研究机构都造不出来的,个体户或小型企业制造出来的机率有多大?况且研究人员熬白了头发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怎么可能交给名不见经传的生产营销商(包括个体网店)来进行市场推广。或者也有打着某某研究机构(例如网店上常见的某某农科院)旗号营销的。这种情况要注意检查其营销行为。例如口头承诺最不可信;展板展示可信度稍大,但骗子多数不敢大张其鼓,展板很小或者随时可以撒掉。或者也有:“我就是某某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营销行为。这种情况只需问问他(她)姓名,什么职位!觉得有点简单了吗?其实不然。骗子终究是骗子:心虚永远是他(她)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另外记住,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是对付骗局的最佳手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2273-1478459.html

上一篇:退酸剂大揭底,是什么让柑橘在寒风中哭泣!
收藏 IP: 139.226.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9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