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沙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alock “比努力的人更可怕的是乐在其中的人”

博文

一位外籍科研人员眼中的中国科研环境 精选

已有 21080 次阅读 2010-7-1 05:1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研, 中国, 环境

今天碰到一位在中国工作相当一段时间的外籍研究人员,很好奇此学者对中国科研环境的看法。

陈述观点之前,学者申明了这是基于对所在的研究机构和领域的观察,是否具有代表普适性就不得而知了。

首先,印象最深的是项目收入不开放不透明。因为正式的工资收入较低,科研人员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项目,特别是作为PI的人工支出非常高,但具体数据又非常秘密,所以申请项目的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产生了两个非常负面的后果:其一,排斥强强合作。其单位的研究人员往往倾向于同地方二三流院校合作,而不是本单位或水平相当的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因为他们害怕水平相当的同仁因获取了项目申请的信息而增加再次申请的困难度。其二,降低专业化程度和研究质量。一方面削尖脑袋去争取各种项目,一方面排斥强强合作甚至不合作,研究人员不得不自己承担不同项目的大部分研究任务。当研究工作变为赶项目报告,研究者根本没有精力心无旁骛地发展钻研他/她真正赶兴趣的专业知识,也无法保障其研究成果的质量。

其次,非常恼火有些教授高高在上的态度,严重缺乏团队精神,更无法担当学生或青年学者的精神导师。两个例子非常说明问题。一是在其初到中国之时,单位里没有一个人主动介绍情况,帮助熟悉环境,而在和领导谈话时透露出的不满也只得到“我当初来时也花了不少时间才了解情况”的回应。另外一例是在某合作项目的团队中,因其每发送项目有关信息的电子邮件必CC给一教授的学生,此教授非常不满,特别来信申明是项目负责人,学生只是参与者,没有必要知道所有信息。

再有,学者个人认为copy-paste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无数的项目报告和学生论文中看到整段整段的引用却不注明资料来源,换句话说,就是抄袭。可是当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不抄袭就意味着花费比别人多的时间办比别人少的事情。

该学者感觉, 其实很多人也不满现状,但他们无力改变环境,于是不得不调整自己适应或迎合环境。

注:写这篇文章只是想客观记录某些信息留给自己仔细思考,没有想到成为头条。经留言的朋友提醒,我对文中提到的学者身份没有做到很好的保密。看来谨言慎行非常重要! 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保留文章,毕竟面对现实更加重要。只是文章做了些改动,也删了几条留言,希望被删留言的学者能谅解。

作为一个外国学生,我这两天会补充一下我在美国亲身体验的科研环境,以作对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7440-340202.html

上一篇:我的大学——写在毕业离校十周年之际
下一篇:留学美国的一点体会
收藏 IP: .*| 热度|

66 武夷山 茹永新 刘红 刘全慧 尧中华 印大中 任胜利 梁进 张檀琴 朱志敏 程光伟 刘世民 赵凤光 杨远帆 曹聪 何天贤 曾宇怀 陈安 张亮生 戴小华 张焱 刘立 刘艳红 崔克明 黄富强 丁甜 陈苏华 熊李虎 於鑫 王贞涛 钱磊 金小伟 陈小开 赵宇 王启云 李伟 张芳 魏玉保 李学宽 鲍海飞 李永丹 刘安金 徐耀 曹世雄 王永林 蔡津津 张肖飞 林涛 郑永军 王随继 张宏建 秦川 曹鸿飞 崔业让 xiexianli ljxm aichengzhang question chtang pkuzeal ywkm ydliu colorfulll dulizhi95 ffy nm

发表评论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