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出国留学,除了追求学历和学术深造,还有一个现实又隐秘的期待——建立国际人脉,搭建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网络。尤其是进入欧美名校,仿佛就是打开了通向“精英圈层”的大门,很多人设想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建立联系,毕业后大家散落各行各业,彼此提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这种想法听上去合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幻想”。但现实却往往不如人意。
2003年,我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信息与图书馆学(MLIS)专业毕业。当年整个专业大约有一百五十人,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新移民。看似是一个多元化、高素质的群体,按理说是拓展人脉的绝佳环境,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课程之间以独立学习为主,很少有协作性的作业,课余活动也相对稀少。很多人上完课便各自离开,生活重心在家庭、兼职或移民事务上。即使是中国学生之间,也因为生活节奏和个人状态的不同,来往并不多。同学关系大多止步于课堂之上,少有深入交往,更谈不上什么“校友情”或“同学圈”。
我对这种“松散的人际连接”最直观的感受,发生在二十年后。2023年夏天,我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图书馆领导力培训课程。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我偶然与一位来自加拿大某大学的学员聊天,居然发现我们竟是麦吉尔大学同一届、同一专业的同班同学。但彼此却毫无印象,只能共同回忆起几个曾经教课的教授名字。这次意外的“重逢”固然令人感慨,但更让我深刻意识到一个现实:在北美的教育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自然和深刻。
这和国内大学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大学生活更偏向集体主义,寝室、社团、课堂、团建等形成了密集的社交网络,许多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沉淀下来,成为毕业后持续存在的“校友圈”。而在北美,教育强调个人独立、学术自由,课程分散、生活自主,缺乏组织型社交结构,“自来熟”式的人脉很难建立。
留学生往往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中感到孤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心理上的防御、对社交场合的生疏,使得他们很少真正“融入”本地人的社交网络。而所谓“国际人脉”,最终很多人毕业时除了几位熟面孔,几乎没有留下可以称作资源的人际关系。
那么,是不是说留学就无法拓展人脉?也不是。但必须承认,通过留学建立可持续、可转化为职业支持的人脉,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难,也更依赖主动性和时间积累。
而真正对你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人脉,可能根本不是你在教室里认识的同学,而是你工作中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同事、合作项目中建立信任的导师、在关键时刻给予你机会的直属上司,甚至是你的下属。
我在北美职场的亲身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
2022年底,我应聘美国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图书馆馆长一职。在进入最终面试后,学院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且细致的reference check(推荐人调查)要求:必须提供五位推荐人,并分别来自我职场中的不同维度,而且这些推荐人必须对我有深刻了解,不能只是“认识”而已。
第一位,必须是我最近六个月内的直属上司,了解我当前的工作表现、责任承担与沟通风格。当时我在上一所大学图书馆直接向馆长汇报工作,这位馆长便成了我的首选推荐人。
第二位,必须是我的直接下属。这在北美职场中尤为重要,因为雇主不只看你能不能执行,还要了解你如何带领团队、是否具备良好的领导风格。我的团队成员中有一位非常优秀的下属,熟悉我的日常管理方式,便成为了重要的推荐来源。
其余三位推荐人也有明确要求:必须是与我有实质性工作合作的同事或项目搭档。我分别提供了学校的Provost(我的上司的上司),因为我们有过多次直接合作;我的faculty chair(我也同时是faculty成员),以及一位与我共同参与项目并合著论文的教授。这三位都能从不同角度评价我在跨部门沟通、教学研究和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这次 reference check 并不是走形式,而是在基本确定录用意向之后才启动的深入了解环节。换句话说,这些推荐人对我是否能够顺利获得这个职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反馈就是决定性的。他们的评价,更多是用来印证我在面试和履历中呈现出的领导风格与职业素养,从而帮助雇主做出更全面、谨慎的判断。
最终,我于2023年3月正式被任命为惠特曼学院图书馆馆长。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北美职场真正看重的人脉,不是你认识谁,而是有谁愿意为你作证、与你合作过、信任你的人格与专业素养。推荐人不是点个名字这么简单,而是你在过往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信任与合作成果的体现。
也因此,我越来越坚信一点:北美职场中最有价值的人脉,是你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上下级与同事关系,而不是课堂上的短暂相识,更不是名校校友标签本身。
在这里,人脉不是社交数量,而是合作质量;不是“熟脸”,而是“共事”;不是“我认识你”,而是“你愿不愿意再和我共事”。
如果你正处在留学阶段、或刚刚走进北美职场,不妨重新定义你对“人脉”的理解。它不是附带于学历的副产品,而是你靠一项项项目、一个个团队、一次次沟通所一点点积累的真实关系。那些愿意为你作证、与你并肩工作过的人,才是真正的“关系资产”。
留学可以是你进入新世界的通行证,但真正的人脉,不是留学“送你”的红利,而是你亲手耕耘的成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9675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