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平
我如何在人生中驾驭那匹情绪的野马 精选
2025-8-3 16:27
阅读:3155

前几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谈到一个心理学现象——“野马情绪”

这个说法源于非洲草原上的野马和吸血蝙蝠之间的故事:蝙蝠吸血量很小,不足以致命,但野马在受到惊扰后会剧烈狂奔,最终可能因过度反应而精疲力尽甚至丧命。这个现象被用来形容我们在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反应——被情绪“叮”了一下,却在“狂奔”中把自己拖入更大的困境。

我读到那段话时,不禁沉默良久。

这不就是我吗?这不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某些人生转折点的真实写照吗?

我不是一个不动声色的人,相反,我是个容易动情绪、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人。但几十年来,我没有让自己的“野马”彻底失控。每次在它即将带我冲向边界之前,我都会拉住缰绳,调整方向,重新出发。

这篇文章,是我对自己职业与人生的一次回顾——也是一个情绪型性格的人,如何在大时代中“驯马”、转弯、不崩盘的真实故事。


初出茅庐的那些年:困在体制,心比天高

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上海一家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加入了自动化部门。这是当时许多工科毕业生梦寐以求的“铁饭碗”。我踏实肯干,认真做事,从基层做起,很快就参与了重要的三期工程,在电炉连铸项目组担任数模组副主管,代表业主参与国际自动化技术的谈判。

谈判结束后,我本以为可以顺理成章地参与项目实施,获得更高的职责。但现实却扑面而来——职位安排、机会分配并不完全取决于能力和投入。

渐渐地,一种无力感悄悄浮现:我的努力无法转化为清晰的成长路径,我的目标始终和现实差着一段距离。尽管组织上视我为后备干部,甚至不同意我的离职,但我内心已经无法再强撑。

我没有愤然离开,而是默默地办理了离职手续。情绪让我动念,理性让我计划——于是我完成了从体制到市场的第一次跨越。


外企历练:从秩序中跳出,再重塑自己

离开体制之后,我进入外企和中外合资公司,开启了更自由、却也更高压的职业节奏。在那里,我接触到了国际化的管理方式,也开始真正意识到:工作不仅是稳定的岗位,更是与目标感之间的连接

这几年,我的能力在拓展,但内心的“野马”依旧偶尔躁动。我开始意识到:技术和项目解决不了我所有的不满足。我需要思考下一步。

于是,我决定出国留学。


北美求学与转型:向内扎根,向外成长

1999年,我来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先是攻读东亚研究硕士学位,后来又攻读美国图书馆学会认证的图书馆与信息学硕士(ALA认证)。这是一个不被很多人理解的选择——从工程技术转向信息服务,但我知道:我想要的不只是“做项目”,而是“建系统”,理解“人”与“知识”的关系。

2003年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图书馆系统软件公司,之后又在2007年加入耶鲁大学图书馆。完成了从工业界到高教系统的转身,这是一段扎实的沉淀期,但也是我跳槽最频繁的一段时间。

我承认,有些跳槽,是情绪驱动下的选择。有时是因为理念不合,有时是因为自我价值感逐渐消磨。但不论是什么原因,我从来不在情绪失控时做决定,而是在每一次不安中为自己准备后路

情绪提醒我:“这里不适合你。”
理性则问我:“你准备好了吗?”

我总是带着一点点愤懑离开,却总能带着下一份成长开始。


中央华盛顿大学:在安定中重新建立目标感

2009年,我从耶鲁前往新加坡管理大学工作,拓展了对亚洲高教体系的理解。2011年,我再次回到美国,加入中央华盛顿大学,担任副教授与图书馆技术部主任。

在这里,我真正建立起了扎根的感觉:有权责对等的岗位,有值得投入的团队,有持续推进的计划

2016年,我升任正教授。那几年,我确实想过:也许,我就会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

但命运总在你放松时递来新的剧本。


又一次转折:2022年,我再次“拉紧缰绳”

2022年,中央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发生变动,原馆长离职,代理馆长缺乏经验,管理逐渐出现问题。团队士气下降,重要项目停滞,我看着一切曾经努力打下的基础被松动,却无能为力。

那段时间,我的“野马”再次躁动——这一次,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深深的失望与责任感叠加。

就在此时,猎头公司联系我,推荐我参与惠特曼学院的图书馆馆长职位竞聘。

说实话,我起初是带着情绪去的。是“既然这里不行,那我走”的情绪。但不同于年轻时的冲动,这次我冷静评估了对方的文化、职责、资源和团队

2023年,我被惠特曼学院正式聘为图书馆馆长。这一次,不再是逃离,而是一次成熟意义上的“再出发”。


尾声:野马从未离开,它只是在学着与我并行

现在回头看,每一次重要的转折——离职、跳槽、出国、竞聘——几乎都与情绪有关。我不是“理性统治一切”的人,而是一个情绪细腻、但不任性的人。

我不会强压情绪,我承认自己的委屈、愤怒、不满,也愿意用它们推动改变。但我也学会了:不要让“野马”决定你的方向,更不要在狂奔中做决定

你可以在心里说:“我受够了。”
但你也要问:“如果要走,怎么走得更好?”

我现在依旧是那个会感受到不公、会因看不到希望而焦虑的人。但我知道,只要我握住缰绳,哪怕风再大、路再难,我也不会被那匹“野马”带偏

最近,我原来的一位同事在另一所大学担任馆长,因为某些管理上的压力和团队矛盾,一时情绪失控,在关键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最终丢了工作。她的能力无可置疑,但就是因为那一瞬间没能驾驭好内心的“野马”,付出了沉重代价。

她的经历让我再次意识到,情绪是一匹始终跟在我们身边的马,不必斩杀它,也不能放任它,而是要学会与它共骑、共行。

愿这篇文字,送给那些正在情绪里踌躇不前的人。
愿你理解自己的“野马”,也能带着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坦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9632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