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非母语者在主流学术图书馆的沟通实践
语言艺术是一种专业能力,尤其在大学这样的制度化组织(bureaucracy)中,语言的分寸(nuance)不仅仅是表达的方式,更是一种沟通策略,也是一种影响力的体现。
我还记得刚到耶鲁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时候,那时我是一名系统馆员,常常需要就系统问题、流程变更等事项向全馆发送邮件。当时我写邮件的方式比较直接,比如说“系统故障是因为你没有按照流程操作”,在我看来是技术事实的陈述,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中,并不总是合适。我的上司的上司注意到这个问题,及时给了我指导。她不仅指出问题,更是特意为我买了一本《办公室邮件指南》,并告诉我,在办公室环境中写邮件,需要注重nuance——语言的细微差别,语气的拿捏,以及对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的敏感度。
这本书以及上司的教导,对我后来在图书馆界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像耶鲁这样高度制度化、多层级、以英语为主导的组织中,“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关键。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公共沟通、政策制定和跨部门协作中的语言技巧。
最近,我所在的学校也面临人员优化,图书馆也有一个岗位被裁撤。在这个背景下,技术处理部门提出:由于人力不足,图书馆将不再接受一般实物捐赠(如书籍、DVD等)。他们起草的公告原文非常直接:“由于人手短缺,图书馆不再接受一般实物捐赠。”虽然表述并无错误,但在当前的敏感环境中,这样的说法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联想,比如被误解为对裁员决定的消极回应,或者让外部人士产生“图书馆陷入困境”的印象。
幸好,我早前设定了一个内部流程:凡是涉及对外发布的政策公告,必须经我审核同意后才能发布。这次也不例外。我建议将公告进行改写,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行业趋势中进行说明。最终的版本如下:
“图书馆将采纳当前大多数学术图书馆的最佳实践,调整捐赠政策:即日起,除特殊馆藏与档案外,图书馆将不再接受一般实物(如旧书、杂志、DVD等)捐赠。欢迎通过图书推荐渠道建议新书采购,我们将根据馆藏政策进行评估。”
这段文字背后,有几个重要考量:
从“被迫应对”转为“主动调整”:原稿强调“人手短缺”,容易传递出被动与资源匮乏的形象。改写后强调“采纳最佳实践”,展示的是专业判断与主动优化。
避免引发误解或负面情绪: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向母校捐赠的好意被回绝,更不希望这种回绝显得冷冰冰。调整后的语气更为平衡,也留出了情感空间。
符合事实,也体现行业趋势: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大型学术图书馆都已经停止接受大批量旧书捐赠。原因很实际:编目和处理成本极高,而且由于加入图书馆联盟,我们已经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方式获得大部分文献资料,不再需要重复收藏。
在我参观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时,就曾看到他们有大量捐赠的旧书堆放在办公室角落,因人力有限无人处理。当我问这些书是否可以拿走时,对方干脆地说:“如果你有需要,随便拿。”
这类处理方式其实已经成为现实中的“潜规则”,只是我们选择用一种更加稳妥、有策略的方式来制度化它。语言在这里的作用,不是为了掩盖真相,而是帮助组织在表达变化与决策时,既能清晰传达信息,又能保持专业形象与情感温度。
对我个人而言,这种对语言分寸的长期锤炼,也正是我能够作为英语非母语者,在以英语为主导、白人为主流的学术图书馆环境中,不仅生存下来,更逐渐走到管理岗位的“秘密武器”。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适应力、一种组织智慧,甚至是一种领导力的表现。
有分寸的诚实,是对听众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信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9603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