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校园大约两到三周,从六月底一直到七月上旬。先是在费城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然后回到沃拉沃拉短暂停留,又驱车前往西雅图,在华盛顿大学参加西北太平洋地区图书馆联盟会议。一路换了几个时区,天气多变,会议内容各有侧重,但安排都很紧凑,几乎没有空余时间休息。
虽然人在路上,但工作没有停止。无论是在航班候机、会议空档还是晚上回到酒店,我都会随时查看和处理邮件。包括出差审批、供应商付款、一些日常运营所需的签字等,尽可能让学校这边的工作流程保持顺畅,节奏不被打乱。
不过,也有一些事情必须等回到学校后坐下来深入处理。比如由于结构调整,裁减了一个编目岗位,相关的工作职责需要在现有团队中重新分配。我和几位部门主管讨论了多次,从任务性质到部门承载能力,从人员匹配到工作优先顺序,一项项地分析。尽量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工作分配既合理,又相对可持续。这样的调整不轻松,涉及资源配置,也牵动团队节奏和同事的状态。作为馆长,我需要在效率和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同时确保沟通充分、过程透明。
七月是新财政年度的第一个月,但图书馆的预算尚未最终批准。为了不影响采购进度,我和负责采购的馆员商量,决定先在采购系统中设定一个临时预算,参考上一财政年度的数据,大致定为150万美元。采购工作不能中断,只能边走边调整。
回校后的另一项常规工作,是安排每月一次的一对一谈话。我和几位直属下属分别坐下来交流,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也了解他们近期的关注点和状态。这些谈话不追求速度,也不一定立刻解决问题,但让工作多了些温度,也让彼此保持联系。这种节奏虽不快,却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这段时间,我还为上海的《图书馆杂志》写了一篇短文,主题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如何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路径。这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而是工作中不断被提醒的现实。我们如何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人的判断力、公共服务的价值,以及作为文化空间的独特性,是每一个图书馆必须面对的课题。
九月底,我将前往纽约州参加欧柏林集团年会,会议安排在联合学院和斯基德莫尔学院之间。那里离我曾经生活过的蒙特利尔很近,但行程紧凑,这次大概率还是无法抽身前往。有些地方,虽然熟悉,却未必常能再见。工作与节奏之间,取舍成为常态。
下周,我打算请假一周,驱车去黄石国家公园。行程并不复杂,主要是走走看看,不刻意安排过多。希望能离开电脑和会议一段时间,不带目的地地看看风景,也让思绪缓缓下来。大自然的节奏和图书馆的节奏不同,但也许能让人重新看清一些问题的轮廓。
生活与工作,总是在不断推进。忙碌也好,调整也罢,最终希望自己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说清楚心里的话,在可以放下的时候,真正放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7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