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殷本纪》记载“纣囚西伯羑里”,后世的文学作品也对文王被囚禁的过程进行了越来越详细的描述。那么,周文王真的被囚禁过吗?
周文王有可能曾被囚禁《周易》中确实存在一些似乎暗示文王行动受限的记载。例如:
《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臀部(和腿)被树木限制(《周易》常使用比喻,喻体指代本体),进入幽深的山谷中,三年不见他人。
传统解经常常将这里的“幽”字引申为“囚禁”之意。而且《周易》中“幽”字共出现 3 例:
《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归妹·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当“幽”被直接解释为囚禁时,“幽人”自然就被认为是囚禁之人。因此,仅凭《履》和《归妹》中的“幽人”二字,就可以被视为《史记》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有力佐证。
然而,这种看似有力的证据却经不起仔细推敲。
1.时间线的矛盾。
《履》卦和《归妹》卦与《史记》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时间线存在矛盾。《履》卦和《归妹》卦联系紧密,二者不仅使用了相同的语句“眇能视”,而且都提到了“幽人”,应是同一时期创作的。《归妹》卦讲述了商王帝乙将妹妹嫁给文王的事件,这发生在周文王青年时期,那时文王甚至还没有子嗣!众所周知,历史传说中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发生在文王成为“三公”之后,也就是文王已经成年或老年时期。难道周文王在青年和老年时期,被囚禁了两次吗?
2.《困》卦的内部冲突。
《困》卦的背景发生在文王被晋升之后,属于文王晚期,时间上与文献记载较为吻合,“幽”字表面上似乎也带有行动受限的意味,但与卦中的其他爻辞却存在冲突。例如:
《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朱绂”是朱红色的丝带,只有部落贵族才能佩戴。该句意为:(文王)为酒食所困扰,其他部落首领前来拜访,宴请和祭祀是有利的;不宜出行,没有灾祸。这里有囚禁的意思吗?恐怕没有。如果文王被囚禁,行动受到限制,怎么还可以宴请各部落首领,甚至觉得自己被酒食所困呢?这显然与囚禁的处境相悖。
《困·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
“金车”指的是镶嵌金属的车,从语言色彩上看应带有褒义,表明车很精良,也可能强调车的坚固。其含义尚不明确,但绝不可能是囚车。这句话和前面的“困于酒食”类似,表示自己被看起来美好的事物耽误了,以至于不想下车,即被“困”。所以说,这完全不像被囚禁的状态!
《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赤绂”是鲜红色的丝带,佩戴者的地位很可能高于佩戴“朱绂”之人,而且文王可能就是佩戴“赤绂”的人。他的工作似乎是带领各部落首领进行祭祀。换句话说,他的地位已经成为各部落首领(君子)眼中的“大人”了,很可能直接臣属于商王。这哪里是被囚禁,分明是被提拔了!
“幽”字的真正含义 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幽”字的理解。该字应为会意字,本义是隐藏。字形表示山中的丝,被掩盖,无法显露出来[4]。因此,“幽”并非指囚禁,依据其本义,更倾向于指被隐藏、无法显露,或者无所事事的状态。
结合我们上文提出的假说:文王继承了其父职业军人的身份,以及其蛮族出身与商族的文化冲突,我们就能够得出假设推论:
青年时期的文王继承了父亲的赫赫战功,但是依据商王的军法,不能随意离开驻地,这不就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囚禁”吗?
而且考虑到其母亲的商族身份,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文王也许就出生在殷都附近,从小就在那里生活。
这种假说一方面解释了文王为什么可以熟练使用文字,他也许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解释了《蒙》卦中,为什么文王到了周原建侯后,觉得周围都是“蒙(野蛮人)”。因为周文王虽有周族血统,可接受的是商族的文化。
所以,“纣囚西伯羑里”有可能是基于文化冲突下的误解,是文王的感受,不一定是真实的。
从《周易》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线索,下一篇博文,我们继续论述。
注释:[1].《说文解字》“(幽)隱也。从山中𢆶,𢆶亦聲。於虯切”。《说文解字注》“幽從山猶隱從𨸏。取遮蔽之意。從𢆶者、微則隱也”。
[2].《履》卦全文 履虎尾,不咥人,亨。 初九:素履,往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九四:履虎尾,诉诉,终吉。 九五:夬履,贞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3].《归妹》卦全文 归妹:征凶,无攸利。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609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