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卦》里有一句话特别难懂,它不仅是《震卦》的核心和关键,还可能隐藏着周文王的一段经历。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雷电来了,(人们)很害怕,但不要太在意财物上的损失,去登上高山(祭祀祖先和祈祷),不用担心,过几天就会好起来的。
注释:
“厲lì”: 表示害怕、担忧、痛苦,这个字比较复杂,以后我会专门写文章分析。
“億yì”: 表示安心、安定。《说文解字》解释说:“億,安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里有“心億则樂”,就是这个意思。“億”是形声字。
“喪(sàng)貝”: 指损失财物。“喪”是丢失、损失的意思,是会意字,表示哀悼死去的人。“貝”指财物,《说文解字注》说“象形。象其背穹隆而腹下岐。古者貨貝而寶龜。謂以其介爲貨也”,意思是古人用贝壳作为货币。“喪貝”就是指财物损失,可能是被偷、被抢或者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雷电经常伴随着暴雨,暴雨会带来财物损失。在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雷电也可能让牲畜受惊走失,所以“喪貝”很可能指的就是雷电等自然现象造成的损失,尤其是牲畜的损失。当然,“喪貝”也可以直接理解为损失了钱财,但这样就很难解释它和“雷电”以及后面的“勿逐,七日得”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如果是钱财损失,你去追谁呢?怎么能通过“追”或者“不追”来挽回损失呢? 有学者认为,“貝”在西周时期可能只是用来记录财物的,而不是像现在的货币一样流通。也就是说,“贝”是记录牲畜和其他财物的一种方式,那么把牲畜走失造成的损失称为“喪貝”就比较合理了。但仅仅是这样吗?对这句话的分析可能是弄清文王写作意图的关键。
“躋(jī)”: 是形声字,是登高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登也”。
“陵”: 是形声字,指高大的山。《说文解字》解释为“大阜也”。《说文解字注》引用《释地》、《毛传》都说:“大阜曰陵”。《释名》也说:“陵,也,體高也”。古人认为高山上有神灵,所以祭拜上天和祖先时,喜欢在高山上进行。 “躋于九陵”: “九”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也可能真的是指九座山,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讨论。当然,也可能特指某种事物,但我们从《周易·经》中找不到明确的指代对象。登上多座高山,目的很可能是祭祀祖先,或者表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周易》解析之“勿逐,七日得”
《震卦·六二》里,“勿逐,七日得”这句话最让人费解。前面我们说过,“喪貝”是雷电造成的财物损失,但除非是强盗来抢或者牲畜跑散了,否则一般情况下需要去追吗?光靠追能追得回来吗?可是周文王却很肯定地说:不用去追,七天后自然会回来。
《周易·经》里,常常会引用一些诗句或者用比喻来表达作者的心情、想法和态度。比如《小畜》里的“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里并不是真的在说西边不下雨,而是用来衬托作者的心情;《未济》里的“小狐汔济,濡其尾”,意思是小狐狸渡河快要成功了,尾巴却被水弄湿了,比喻负担很重,或者说是负重前行。
那么,“勿逐,七日得”会不会也是引用了一句当时的诗歌来表达作者的想法呢?
这句话在《周易·经》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震卦·六二》,另一次是《既济·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妇丧其茀”意思是妇人丢失了车上的门帘(茀fú),这暗示着周文王的妻子受到了侮辱,被众人围观。那么后面的“勿逐,七日得”又是什么意思呢?车帘又不会自己跑,难道还需要去追吗?而且只是一个车帘而已,丢了再做一个不就行了?所以,“妇丧其茀”和“勿逐,七日得”在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更何况,这句话出现了两次,总不能每次都是“七日”后得到吧?六天不行吗?为什么偏偏是“七日”?《周易·经》的写作特点是经常引用当时的流行语或诗句来表达作者的心情,所以“勿逐,七日得”很可能就是一句当时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谣或谚语。这里引用它,和“追”或者“不追”其实没什么关系,只是想表达“不用担心,没什么大不了的,该是你的就是你的”的意思,而不是真的要人去追逐什么。
《既济·六二》说明了:周文王的妻子受到了侮辱,但文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太放在心上。文王的这种态度显然没有考虑到妻子的感受,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一点在其他章节也有暗示。比如《小畜》里的“舆说辐,夫妻反目”,意思是夫妻俩意见不合,导致事情都进行不下去了。《恒卦》里说“妇人吉,夫子凶”,意思是这对妻子来说是好事,但对丈夫和儿子来说,恐怕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小畜》里还有“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意思是下雨了,刚好找到了可以避雨的地方(很幸运),这是因为好的名声和之前的影响力带来的好处,但是妻子(因为和丈夫意见不合)会很痛苦。所以,把“勿逐,七日得”翻译成“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和《既济·六二》的意思相符的。
对于《震卦·六二》来说,把“勿逐,七日得”解释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也非常贴切。雷电造成财物损失是客观存在的,但不用担心,没什么大不了的,该是你的总会是你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间接证明“勿逐,七日得”是引用的诗句。《震卦》中,表示否定的词至少有三个,分别是“勿”、“无”和“不”,这就很奇怪了。《震卦》一共才八十四个字,却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否定词,而且总共出现了六次。出现次数多倒是没什么,但是考虑到文字还不够完善的商朝末期,有必要用三个不同的否定词来表达否定吗?如果“勿逐,七日得”是引用的诗句,那么这个现象就很好解释了——因为是引用的,所以没法改动。
今年我打算写一系列关于研学《周易》的博文,如果您对《周易》感兴趣,欢迎加我好友或者关注我。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推荐给其他人,让更多人看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6899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