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颖
《震卦》解析之“震行无眚”
2025-1-10 05:41
阅读:537

   《震卦》里说:“震蘇蘇,震行无眚shěng。震遂suì泥。”意思是:雷电(不会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就像在不断地苏醒一样;雷电过后,人们并没有因此生病。雷电只是击中了地上的泥土而已。

   《周易》句子的严谨性

   《周易》成书于商朝末期。虽然当时的文字数量不多,语法规则也不完善,但《周易》中相似的句子结构却非常严谨地保持一致。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震蘇蘇,震索索”中,“蘇蘇”和“索索”都是形容雷电的,前者形容雷电(像抽风一样):一会儿爆发,一会儿停歇,然后又爆发;后者形容雷电像绳子(没什么特别的)。而“震來虩虩,震行无眚,震往來厲”中,“虩虩”、“无眚”、“厲”都不是形容雷电的,而是形容人的。它们的特点是:“震”+动词,这两个字构成一个部分,再和后面的部分并列组成句子。

   也就是说,别看它们只有四个字,实际上是复句。“震來虩虩”意思是雷电来了,(人)吓一跳;“震行无眚”意思是雷电过去了,(人)没有生病;“震往來厲”意思是雷电不停地来,(人)很痛苦。

   这些句子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谁会注意到,在描述场景的时候,还会根据描述对象的不同来调整句子结构呢?

   “眚”字辨析

   “眚”shěng,大家普遍认为本义是眼病,后来引申为灾祸,造字方法是会意。《说文解字》里说:“目病生翳也”,意思是眼睛有病,看东西有阴影。《说文解字注》里说“眚,引伸爲過誤。如眚災肆赦,不以一眚掩大德是也。又爲災眚。李奇曰内妖曰眚,外妖曰祥是也”。

   “眚”字在《周易·经》中出现了六次,分别是:

   《讼·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复·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震·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小过·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从这六个例子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周易·经》用字非常简洁,力求形象生动,从“虩虩”、“蘇蘇”等字就能看出来。如果“眚”字的意思是灾祸,那为什么还要和同样表示灾祸的“灾”字并列使用呢?岂不是多此一举?

   换句话说,“眚”字和“灾”字并列,说明它们之间有关联;同时,并列也说明它们的含义肯定不一样。

   考虑到“灾”主要指天灾,《说文解字》里说“(灾)天火曰烖”,就是这个意思;那么“眚”就应该指人自身的疾病,这样才能和“灾”并列。“灾眚”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自然灾害和人自身的疾病。

   《周易》中“眚”字虽然有“目”这个偏旁,但本义并非“眼病”,而是指人自身的疾病。考虑到《周易·经》的成书时间比《说文解字》早,这就说明传统认为“眚”的本义是眼病的说法可能是错误的。

   我之前提出过一个观点,在分析《周易》时,字的本义比引申义更重要,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或动词比抽象的概念更重要。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眚”的本义是眼病,那么它在《震卦》中就是使用的引申义。但根据我们的分析,它的本义是“人自身的疾病”,那么这里使用的就是本义,而不是引申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我们之前的分析是合理的。

   “震遂泥”辨析

   “遂”的本义不太好确定。《说文解字》认为是“亡也”,也就是逃跑,而到达或完成是引申义。《说文解字注》里说“(遂)廣韵。達也。進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從志也。按皆引伸之義也”。“遂”的造字方法可能是形声,但更可能是会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遂”的原型很明显是“㒸(suì)”字。《玉篇•八部》里说:“㒸,從意也。今作遂也”。也就是说,“㒸”是“遂”的古字,表示跟从的意思。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认为应该加上“辵”(chuò,走之旁),来表示和“走”有关。

   那么在《周易·经》成书之初,用的是“㒸”还是“遂”呢?我们无从得知。如果是“㒸”,那么造字方法就是会意了。

   虽然“㒸”的造字方法是会意,但传统的解释却让人难以理解。《说文解字注》说:“(㒸)从八。有所从則有所背。故从八”,意思是“㒸”和“八”(传统上,“八”被解释为背离、相悖)有关,因为有跟从的意思,就有背离和分开的意思,所以和“八”有关。这种解释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㒸”字上面是“八”,下面是“豕”,也就是猪。猪在野外生活,都是一群群地跟随着行动,这会不会就是“跟从”这个意思的来源呢?

   《周易》中有“震遂泥”,意思是雷电到达并进入泥水中。这里的“遂”明显是到达并进入的意思。由于《周易》成书很早,这就说明很可能传统对“遂”的理解有偏差。“㒸”字上面也许不是“八”,可能代表草丛或灌木,野猪一头扎进去,就跑掉了。这也就是《说文解字》说“亡也”的原因。所以,“遂”的本义很可能是到达并钻进去,而“跟从”是引申义。

   “泥”字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和现代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水和土的混合物。《康熙字典》里说“(泥)又水和土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造字方法是假借,传统观点认为它本来的意思是河流的名字。《说文解字》里说:“(泥)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这条河也叫白马水,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游的马连河。如果这个记载是可信的,而《周易》又是历史上最早的文献之一,那么就可以推断,在《周易》之前,就已经有文字用来表示泥水了。可能是因为水和土的混合物不太好造字,而“泥”的发音又比较接近,所以就借用“泥”字来表示这个概念。

   “震遂泥”指的是闪电只是到达并消失在泥水里。也许古人观察到雷电经常伴随着大雨,雷电常常从天上落到泥水之中。

   《周易》句子背后的情绪

   诠释学告诉我们,理解古人的作品,不能光看字面意思(比如字和句子的含义),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写作的背景等等,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震卦》里的几句话,看看它们表达了什么情绪?

   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雷电来了,(人)吓了一跳;(但是)很快(人们)就又说又笑,甚至吵起架来了。

   震蘇蘇,震行无眚。……雷电一阵一阵的,像抽风一样;(但是)雷电过后,人们啥事没有,没人生病。

   震遂泥。……雷电最后钻到泥土里去了。

   前两句都有明显的对比和转折。“吓一跳”和“又说又笑”、“没人生病”形成了对比。我们中国人说话,转折后面的话往往是重点。那么大家想想,作者写这两句是想夸雷电吗?是想说雷电有多厉害吗?显然不是。

   再看第三句“震遂泥”。它和前两句不一样,没有对比。但仔细想想,泥土和水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吗?如果雷电真的那么厉害,怎么最后只是钻到泥水里去了呢?

   所以,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周文王其实是在“贬低”雷电,或者说是不把雷电当回事。他的意思是:雷电看起来声势很大,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你看,它影响到人们说说笑笑、吵吵闹闹了吗?它让人得病了吗?最后还不是钻到泥水里去了?有什么好怕的?

   当我们理解了文王这样一种写作意图,就抓住了《震卦》的主题。如果我们把这个主题放到《震卦》的每一句话(也就是爻辞)里去理解,就会发现,每句话都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结构非常严谨,逻辑也非常清晰。

   后面的文章里,我们会继续详细讲解这一点。

   今年我打算写一系列关于研学《周易》的博文,如果您对《周易》感兴趣,欢迎加我好友或者关注我。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推荐给其他人,让更多人看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6813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