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长桥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atsothus 力所能及,至微至远,无可替代,至善至美。让学习成为一生成长的快乐习惯!爱我的不要停,恨我的请继续...

博文

构造学论自体与认知述评<廿三>逻辑记忆间性时空因果说自然立法 (接续)

已有 161 次阅读 2025-10-19 19: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接续)        

       逻辑(规则、形式) 记忆(内容、历史) 并非独立,而是在一种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间性关系中共同运作。认知主体通过其内在的、交互作用的逻辑与记忆系统,将时空和因果作为基本框架,主动地为现象世界立法,从而构造出我们所能经验的、有秩序的自然 任何要进入我们意识的现象,都必须被安排在时间和空间的序列中。它们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是现象世界的先天舞台。因果是现象世界的联结法则。 它不是一个被发现的客观联系,而是知性主动颁布给现象的关系范畴。当我们说“A引起B”时,是我们强制性地将先后发生的两个现象,用因果这个逻辑模具绑定在一起,从而赋予了世界以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时空因果不是被我们读到的,而是被我们说出的。我们是戴着这副永恒的眼镜去看世界,以至于我们误以为世界本身就是这样。这就是自然立法的深层含义——我们为自然规定了它向我们显现时必须遵循的语法 自然立法是逻辑-记忆间性系统,通过时空-因果脚手架,最终完成的宏大构造。我们所研究的自然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其实是我们自身的认知形式与物自体提供的原始刺激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立法之所以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性,不是因为它们符合一个外在的物自体世界,而是因为所有人类认知者共享同一套立法系统(先验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能在彼此间达成共识,形成主体间性的客观世界。

我们的眼睛只能接收可见光,耳朵只能听到特定频率。整个电磁波谱的绝大部分,对我们而言是“不存在”的。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只是一个极其狭小的、为生存而特化的“生态位现实”。 我们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自我实体”。我们找到的只是一连串的感觉、思维、记忆和情绪。试图用思想去捕捉思想者,如同用手抓自己的手,主体与客体无法分离。认识的主体本身无法被完全客体化,因此,认识的基础是不稳固的。主观体验本身似乎是一个认知的“孤岛”。它是直接被给予的,无法通过客观结构的组合被推导或构造出来。构造学可以描述意识的相关物,但无法穿透意识本身。构造学依赖于明述的规则和符号,但人类认知的很大一部分是 “前反思” 和 “具身化” 的,它构成了构造性思维的背景和地基,但其本身无法被完全照亮和构造。认知的最终基础(其自身的“意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黑洞。如同眼睛无法看见自己本身,构造学在实践中的边界就是 “人类自由” 和 “历史偶然性” 。我们无法像构造一个几何证明一样,去构造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我们不是世界的“抄写员”,而是世界的“建筑师”。我们使用先天赋予的“砖石”(范畴、感官)和后天习得的“蓝图”(语言、理论),不断地建造着我们理解的“现实”。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实际上是被人类认知的普遍结构(时空、因果)所中介过的 “主体间性” 世界——即所有正常人类认知者都能达成共识的世界。而我们的一切思想和知识交流都依赖于语言。语言是一个由符号和概念构成的系统,它通过区分和界定来运作。而“世界本质”如果存在,很可能是一个未分化的、整体的、前概念的连续体。一旦我们用语言去言说它,我们就已经把它切割、归类,从而扭曲了它。历史上,试图用一套理性体系穷尽世界所有真理的企图,往往导致思想上的专制和现实中的灾难。

承认本质的不可知,并不意味着滑向虚无主义或怀疑论。恰恰相反,它带来一种更深刻、更清醒的理性观。承认不可知,就是承认理性的有限性,从而为宽容、谦卑和持续的探索留下了空间。真正的智慧,恰恰在于清醒地认识到并坦然地接受“不可认知”这一根本前提。这并非无能,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能单靠思考来获得的,而必须在生活、行动和体验中创造和实现,强调“践行”高于“空谈”。正是对“不可认知”之境的不断逼近和确认,构成了智慧化的最高级形式——一种包含了自我限制意识的、清醒而谦卑的强大。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认无知,并在与这片无边未知的动态对话中,定义自身的意义与边界。我们的心智并非宇宙的渺小过客,而是手持“逻辑-记忆”之笔,在“时空-因果”的画布上,为万物立法、为宇宙赋形的共同创造者。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能构造和言说的一切,永远只是 “我们的世界”——一个被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所中介的现象界。那沉默的、无限的“物自体”,如同康德头顶的星空,永恒地在我们构造的宫殿之外闪烁,提醒着我们认知的最终边界。因此,构造学的任务,不是去穿透那不可穿透的本体,而是去不断地反思、优化和拓展我们的“立法体系”本身,让我们在自身所构造的、充满意义的现象世界中,生活得更加真实、深刻和富有智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78564-1506522.html

上一篇:构造学论自体与认知述评<廿三>逻辑记忆间性时空因果说自然立法
下一篇:构造学论确界与临界述评<廿四>复合极端塑形跨界过界说动态风险
收藏 IP: 39.144.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4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