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Herr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yHerry

博文

从马拉松到科研 精选

已有 10524 次阅读 2020-5-27 09:3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昨天下午跑完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全程,从上午08:52开始起跑,直到中午的11:08,完成了上半程,用时2小时16分(注:这个成绩可不算好,俺最好的半马成绩是2小时05分,但为了完成全马,只好保存了一点体力),半马之后没有停顿,立即起跑下半程,直到下午14:37才完成了全程马拉松,总耗时5小时45分,可以说成绩相当难看,但是当时定的目标是能顺利跑完全程,完成一次自我体能和意志上的极限挑战即可,可以说是目标达到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自我安慰。昨天气温是14-20度,中午艳阳高照,西北风2-3级,补给:3瓶矿泉水(1大2小),6片面包。

    跑完全马以后,突然想到了科研,并且跟之前跑半马有一些不一样的体会,特在此跟诸位分享:

1)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承认是有差距的,有时候差距还非常大

    就拿我来说,我感觉跑半马我可能还问题不大,但绝对没有实力去跑好全马,这是我的上限,跟专业马拉松运动员不是一个量级的,这个客观现实一定要承认,只有认清了差距,才能因地制宜,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把它发挥到极致,就是最好的自己。搞科研也一样,首先我们要有勇气承认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并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蛮干,不冲动,脚踏实地,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做到最好,成就自己就足矣,其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么一个道理呢?遗憾的是,很多伙伴并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一味地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勤奋地干着,但终究收效甚微,最终一事无成。

2)跑马拉松跟短距离跑步不一样,掌握节奏是成败的关键

    我跑上半程的时候,腿部跑起来感觉比较有劲,比较舒服,并且非常享受这种节奏感,我说的节奏感是指每一步就是一个节奏单位,在长距离跑步时,以每一步为一个节奏证明比把400米或者1km作为一个节奏要有效的多,但在短距离跑步时,每一步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马拉松更多地是考验一个人的耐力、意志力和体力,此时把每一步作为一个节奏单位,会更加持久。但在跑下半程的最后12km时,腿部明显吃力了,也比较难受,所以为了保持持续性,只好放慢速度,以快走代替小跑,实际上是想让腿部肌肉在不停顿的情况下,放松一下,结果发现:又重新找到了一种新的比较舒服的跑步方式,得以使我能够继续跑完全程,但代价是速度放慢了。科研也一样,在做短平快的项目时,你的科研节奏比较大,但在做长线科研时,尤其是“冷板凳”式的科研,必须以更小的单位为科研节奏,才能享受每一个科研节奏带来的乐趣和舒服感,并让你有动力持久坚持下去,但如果你的节奏太大,后续就很快出现疲劳感,这种长线式科研就无以为继了。

3)一鼓作气不停顿是能跑下马拉松的关键因素

    跑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中间有一段时间会非常疲劳,甚至连脚都抬不起来的感觉,这时候人的大脑中就会打退堂鼓,“要不要先休息一下再跑,”一旦有这种念头,必须靠强大的意志来战胜这种惰性情绪,才可能跑完全程,如果你停顿下来了,再抬起腿跑起来的几率基本为零,所以只有一鼓作气,哪怕放慢速度跑,才可能成功。科研也是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放慢科研节奏,但是不能停顿,“兵败如山倒,”一旦停顿了,就止步不前、前功尽弃了,再捡起来就难上加难了,基本不可能。搞科研的同行应该都深有体会。

4)一旦能跑下之前从未跑过的马拉松,你的意志力、耐力和体能极限就被极大地增强

    马拉松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力、体力和意志力,当你能成功地挑战了马拉松后,相信你的身体器官的极限就被大大地拉伸,你克服困难和孤独的意志力也能极大提升,跑马拉松就像开车一样,当你在高速上拉高你的车速后,再回到市区道路上开车,车辆的油耗、加速、保养等方面的性能要比从不在高速上拉车的车辆好得多,科研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能独立完整地在顶级Trans.上发出好文章,你再去做一些低难度的科研,完全就不在话下了,因为你的能力边界已经远远超出了这种要求。


2020.05.27 烟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7035-1235155.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最关键要把握2条准则才能事半功倍
下一篇:成功其实是一次次地不断突破自我知识边界的过程
收藏 IP: 221.0.91.*| 热度|

28 谢煜 武夷山 王安良 姬扬 李泽旭 贾玉玺 贺乐 吴志民 杨涛只 史仍飞 高峡 卜令泽 谢力 晏成和 黄永义 曾杰 郁志勇 张红光 左小超 王恪铭 徐耀 季丹 焦飞 张龙帅 孙颉 刘玉仙 邓常密 search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