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科学研究是快乐的,也应该是快乐的。

博文

求知中的乐趣感知——知识的内在魅力与外在激励的平衡 精选

已有 5920 次阅读 2025-4-21 16:54 |个人分类:认知规律与学习方法探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求知不仅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意义的人生体验。求知过程中的乐趣的感知对于求知本身有着巨大的且关键性的影响,不同的求知乐趣感知方式将导向非常不同的甚至可能截然相反的结果,包括对于学习的动力、效果乃至个人的终身发展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求知中的乐趣感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内涵、影响因素、培养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力求梳理出一个有关这个问题的系统而全面的理解框架。

一、求知乐趣的两个维度——知识本身的美感与外在的利益激励

大体来说,求知过程中的乐趣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知识的掌握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二是因知识获得而带来的其他利益所带来的乐趣。

第一类乐趣,是指学习者在掌握具体知识点时所体验到的成就感,以及更深层次的领悟知识内在道理时所获得的智慧美感。这种乐趣往往是纯粹的且持久的,它源自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认知的升华。比如,当大脑终于弄懂了某个复杂的数学定理,或是领悟了文学作品中的某个精妙意象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乐趣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更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第二类乐趣,则是基于知识带来的外在利益,比如考试成绩的提升、他人的夸奖、社会地位的提高、职业发展的机会等。这种乐趣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的激励机制。虽然这种动力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推动学习,但如果过度依赖,容易导致学习变成单纯的任务完成,从而逐步偏离乃至丧失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感知知识乐趣的能力——天赋与培养的结合

在求知过程中,是否能够感受知识本身的乐趣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这种能力既是一种先天的智力天赋,也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环境塑造加以培养和塑造。而且,智力水平越高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知识的美感和智慧的魅力。智力水平越高的大脑,在学习过程中,越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之美,从而获得深层次的认知愉悦。然而,智力天赋只是获得知识美感的基础,有了较高的智力天赋未必一定会形成对知识美感的强烈感知能力,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心态乃至价值观的塑造对于知识美感感知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来说同样重要。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尽早进行,如果等到成年后再试图培养这种能力,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此时个体的价值观和对知识的感知系统往往已经基本定型。

培养感知知识乐趣的能力,首先需要自我训练。学习者可以在每掌握一个知识点时,主动寻找其中的乐趣,培养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小目标、及时自我奖励或是将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等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体验。其次,外部环境的支持对于感知知识乐趣能力的培养也不可或缺。教师和家长的及时(但又要适可而止)的鼓励、认可和精神支持,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兴趣。再次,考试和评估机制若能设计得合理(包括面向实践应用的设计与安排等),既能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又能激发学习者解决难题的成就感,则更有助于乐趣感知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中的求知乐趣感知——价值观塑造与激励机制的优化

在教育实践中,求知乐趣的感知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的效果,更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更为准确地说,求知乐趣的感知能力与学习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决定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包括求知者自身在自己求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于求知美感的感受,要自我有意识地在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逐渐训练自己对于知识每个知识点掌握时的喜悦感和自我奖励机制,从而形成一种能够对获得知识和领悟智慧本身产生积极正反馈的价值观结构。

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应切忌用过于功利性的方式方法来对待求知过程,而要重在激发求知者自身对于知识本身的美感的感受能力,鼓励他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乐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具体来说,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尽量少用功利性的方式来进行求知效果的奖励,尤其要避免过度依赖功利性的激励方式,如单纯以分数和排名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这样的做法容易使学习者将求知视为负担和压力,反倒容易因此丧失对知识本身的热爱。

其次,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逻辑之美、结构之美、智慧之美或文艺之美,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知识的感情联结。例如,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跨学科联系等方式,提升知识的趣味性和意义感。同时,合理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应用中体验知识的价值和乐趣。

再次,学习者自身也应主动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记录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成果等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样,求知过程就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四、奖励机制的启示——从人工智能的训练到人脑智识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求知乐趣感知的机制,在人工智能训练领域同样有着非常类似的且同样非常重要的体现。比如,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奖励函数设计,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推理能力。对正确知识和推理结果的奖励,能够促使人工智能不断优化自身模型,提升智能水平;反之,不合理的奖励机制则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与此完全类似的道理是(准确地说是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在人的求学过程中奖励方式、奖励机制的不同,更会产生极为显著的区别,这不仅会决定一个人智慧攀登的高度,更会成为‘是成为优秀人才乃至天才’还是‘伤仲永式的泯然众人’的分水岭。

因此,不论是在设计教育方案时,还是在人工智能的训练中,都应高度重视建立科学、合理且多元化的激励体系,使学习者在求知过程中(或是人工智能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获得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错误的判断和修正也同样重要,错误得到修正时的愉悦感受机制的塑造和训练也同样重要(这是一种与上述正向奖励机制貌似相反,实则相通的‘负向’的奖励机制)。因为没有对于错误的正确判断和及时修正,就难以确保正向反馈的方向一定是正确的。同时,对于错误的判断和及时修正,更可以大幅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有力地推动正向反馈和良性循环的形成。

五、求知乐趣感知的自我检测与教育引导的平衡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有一个(往往也会经历)自我检测的过程和机制(类似产品质检,但是这是大脑主动进行的自我‘质检’),通过这个过程和机制去发掘与确认自己是否具备感知知识乐趣的能力、机制、潜力及改进途径。这一过程对于学习者的自我认知和未来发展也同样极为重要。

当然,教师和家长在这一阶段的角色也很关键,包括:既要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兴趣,也要避免过度干预和强迫,要始终坚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天赋的原则。对于那些在某个方面暂时缺乏(甚至可能持久性缺乏)对某类知识(或技能)的求知乐趣感知能力的孩子,则应采取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在智识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人都有犯错的可能也都有犯错的权力,只要没有伤害他人,都应得到接纳与包容。

此外,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避免“注意力烧焦”现象——即由于过度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反而导致孩子容易产生抵触和过大的压力,包括由于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而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导致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反倒做不好。合理的做法是把握好隐性关注与显性关注的尺度和界限,将两者巧妙结合(隐性关注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和家长以一种自然、宽松的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把对小孩的关注默放在心里而不外显;显性关注则是在关键时刻用直接介入的方式给予明确的指导、鼓励或适度的批评等)。通过保持好隐性关注与显性关注的平衡,孩子才能够在自由探索的环境中,自主发现求知的乐趣,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六、求知乐趣感知的长远影响:学术品味的塑造与学术造诣的提升

求知过程中的乐趣感知,不仅关系到学习的短期效果,更深刻影响一个人的学术品味和学术造诣的高度。那些能够持续感受到知识美感和智慧魅力的人,往往在成年后能够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反之,如果求知过程中过于功利,缺乏内在乐趣的驱动,学习者很可能在学术道路上半途而废或是误入歧途,陷入对知识的浅尝辄止困境之中,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思考,从而难以达到真正高的学术造诣。

结语:求知中的乐趣感知,是连接知识与智慧、学习与成长的桥梁和催化剂。培养求知中的乐趣感知能力,也是人的智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未来的教育和学习探索中,深入理解和实践对求知的乐趣感知,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智慧深度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88a19d2291da509e11173c58d82d9fe.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34816-1482851.html

上一篇:学生科技竞赛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参赛者应为核心内容的主要贡献者
下一篇:简评檀成龙先生的有关向干旱地区大规模调水研究——有关闭环逻辑与自然生态价值的辩证思考
收藏 IP: 112.0.78.*| 热度|

26 孙颉 杨正瓴 宁利中 王涛 周忠浩 雒运强 陈鹏召 崔锦华 刘进平 孙南屏 高宏 梁洪泽 李侠 郑永军 钟炳 尤明庆 朱爱军 谢钢 汪运山 王林平 许培扬 谌群芳 蔡宁 钱大鹏 guest30115181 guest8198061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