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以下列出了同行评审人员和期刊编辑会关注的十个常见、且易犯的违规行为: 1.盗用创意 —— 窃取他人的知识产权,可能是在评审他人的文章、手稿或科研基金申请时获取了相关创意,然后将其占为己有。 2.剽窃 —— 使用他人的文字、已发表的作品、研究过程或研究结果,却未通过完整的引用给予适当的注明。 3.自我剽窃 —— 在未进行适当披露和(或)引用的情况下,重复使用或重新利用自己的作品。通过使用在线提供的剽窃检测工具,可以避免任何形式的剽窃行为。 4.不当署名 —— 为自己谋取不应得的署名权,将重要贡献者排除在共同作者之外,把未作贡献者列为作者,或者在未获得所有署名作者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向期刊提交多人合著的论文。 5.未遵守法律法规要求 —— 故意违反有关化学品安全使用、人类和动物实验对象护理、调查性药物或设备的不当使用,以及研究资金的不当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6.违反普遍认可的研究规范 —— 这可能包括研究方案的设计存在问题,操纵实验以得出理想的结果,采用欺骗性的统计或分析方法以得出理想的结果,或者不恰当地报告研究结果以呈现误导性的结论,从而在研究中引发伦理问题。 7.数据造假 —— 这种违规行为并非通过操纵实验或数据来得出理想的结果,而是完全编造数据。 8.不支持对研究的验证 —— 拒绝提供完整的数据集或开展重复研究以验证研究结果所需的研究材料。 9.对已知的验证失败案例未作回应 —— 已发表的存在缺陷的研究应从发表该研究的期刊上撤回。 10.对疑似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当处理 —— 对针对自己的学术不端指控不配合调查,对已知或疑似的学术不端行为未作报告,销毁与学术不端指控相关的任何证据,对参与学术不端指控的任何人员进行报复,故意提出虚假的学术不端指控。 AI的兴起为学术界带来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担忧。这些AI工具和技术可以提高学术写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如果被滥用,可能会导致诸如剽窃、数据操纵以及生成虚假或误导性内容等问题。 这关乎诚信问题 就严重程度而言,任何损害研究过程完整性(尤其是科学方法各个步骤的完整性)的不端行为,都被视为比研究结果发表过程中出现的后续不端行为更为严重的违规行为。显然,数据造假比排除一名符合条件的共同作者严重得多,前者会在研究中引发伦理问题。 然而,由于上述列出的许多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带来严厉的处罚,包括吊销执照和监禁,因此必须尽一切努力区分是人为的诚实错误还是故意欺诈的意图。 END 如果想了解润色服务详情和报价,请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5000897 • 官网:www.cwauthors.com.cn •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工作日 8: 30—18: 0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5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