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常常强调“论文要成体系”,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论文不够系统,答辩专家可能会直接让你大修,甚至延期毕业。
今天,我们聊聊如何避免这个问题,以及如果已经写得有点乱,应该怎么补救。
什么是“论文不成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论文缺乏核心主线,章节之间没有清晰逻辑,导致研究看起来像拼凑的碎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故事。 一个体系完整的论文应该是这样的: · 研究目标明确,所有章节都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 · 研究方法与结论连贯,不同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 · 创新点清晰,读者能一眼看出你的研究贡献在哪里。 而不成体系的论文,可能是这样的: · 研究方向像“万花筒”,东一点、西一点,看不出主线。 · 章节之间没有递进关系,方法、实验、结论各讲各的。 · 论文结尾不像是解答了最初的问题,而更像是随意收尾。 举个例子: 体系完整的论文:研究某种新型土壤加固材料,先分析材料特性(理论基础),然后做实验验证(方法),接着进行现场应用(实际效果),最后总结优缺点(结论)。 不成体系的论文:前面研究了某种土壤加固材料,后面却突然转向了土壤力学的某个新模型,最后再加一个地下水影响的实验,研究方向发散,缺乏连贯性。 那么,如何避免论文不成体系呢? 如何避免博士论文“不成体系”? 博士论文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线,所有章节、实验、分析都要为解决这个问题服务,而不是随便加一些看起来“高级”的内容。 怎么做? ✔ 在写作前,先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研究核心问题。 ✔ 确保每一章的内容都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 如果有某部分内容和主线关系不大,考虑删掉或放进附录。 论文的各个部分不能是独立的小论文,而是要形成从背景 → 方法 → 结果 → 结论的逻辑链条。 怎么做? ✔ 章节之间要有承接关系,前一章的问题需要在下一章得到回答。 ✔ 在每章开头,简单交代上一章的内容,形成连贯的逻辑。 ✔ 在每章结尾,总结该部分对整体论文的贡献,让读者知道它的作用。 举个例子: 不好的结构: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第二章介绍一种实验方法,第三章换了个方向,研究另一个相关但不同的内容,最后结论部分没有串联所有研究。 好的结构:第一章提出问题,第二章用某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三章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结论部分总结整体研究。 创新点不能只出现在结论里,应该从引言、方法、实验、分析到结论,都在强调。否则,审稿人可能会觉得你的研究“没什么特别的贡献”。 怎么做? ✔ 在引言部分,提前点出研究的独特性。 ✔ 在实验和分析部分,强调你的方法/数据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 在结论里总结创新点,并解释其意义。 举个例子: 不好的做法:前面通篇在介绍实验数据,最后结论才“顺便”提了一下创新点,导致专家看完后还是不明白论文的新意。 好的做法:从引言开始,就在每一部分不断强调研究的独特性,让创新点贯穿整篇论文。 如果论文已经“不成体系”,还能补救吗? 如果你已经写完,发现论文不够系统,也不必慌张,还是有办法补救的。 回头问自己:“我的论文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 如果论文内容太分散,试着删掉或合并一些次要内容。 · 重新调整章节顺序,让结构更加清晰。 · 在每章开头加上一段话,交代它和前一章的关系。 · 在结论部分,总结各章节的联系,让研究更加整体化。 有时候自己看不出问题,让别人读一下,他们会更容易发现论文是否连贯。 END 如果想了解润色服务详情和报价,请联系我们: • 电话: 010-65000897 • 官网:www.cwauthors.com.cn •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 工作日 8: 30—18: 0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