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douEuni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udouEunice

博文

端粒酶检测方法和应用场景

已有 109 次阅读 2025-9-5 23:37 |个人分类:端粒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09年10月5日,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和端粒酶是当今生物界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端粒酶能揭示生物体胚胎早期发育、衰老和癌症发生的机制。

 

 

一、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

 

端粒(Telomere)是一种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能维持染色体末端稳定,避免DNA发生降解、修饰、基因错误重组和丢失。端粒是一段结构富含鸟嘌呤的DNA序列及与之结合的蛋白质的复合体端粒DNA由一系列串联TTAGGG重复序列构成,真核生物的端粒序列拷贝重复数目和长度因物种而异长度约3~20kb不等。端粒的DNA序列呈环状结构即D环--T环结构。

 

端粒随着细胞分裂的增加而逐渐磨损。绝大多数端粒的长度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在一些少数细胞如生殖细胞、干细胞、癌细胞端粒长度保持不变

 

端粒功能的维持主要由端粒酶 (Telomerase )完成。端粒酶是一种特异核酸蛋白质复合物逆转录酶,由互补于端粒DNA的RNA亚基端粒酶催化亚基及端粒酶相关蛋白组成。人类细胞中主要由RNA模板(TER),逆转录酶(hTERT)和辅助蛋白(TERP1)等三个组分构成具有逆转录酶活性和功能分子量约为500~1500KDa,其中hTERT能够促进产生高活性端粒酶全酶,能够利用自身的RNA模板逆转录合成端粒含有TTAGGG重复序列的DNA片段,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维持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端粒酶的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进而影响细胞老与凋亡端粒酶可以作为重要的靶点在对于癌症的诊断、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正常人体细胞内端粒酶蛋白表达和活性通常处于低水平,因此每次分裂都会发生端粒(DNA)损耗性缩短,细胞进入衰老和凋亡阶段。而癌细胞则可以通过各种机制重新激活端粒酶来维持端粒延长,进而导致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研究发现,约有80%以上的癌变细胞能重新激活或上调端粒酶表达维持端粒(DNA)延伸。在正常人的体细胞中,端粒酶处于抑制的状态,研究发现在包括胃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大多数的癌症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关于端粒酶又有新的分子功能发现,即端粒酶调控细胞重编程。

 

 

 

二、端粒酶检测方法

如何准确、灵敏、快速地获得端粒酶活性成为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一大热点。

经典的方法是基于链式聚合反应(PCR)的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s)法,以后的很多关于端粒酶活性的研究方法均基于PCR技术提出,使得该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包括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TRAP-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TRAP-银染法等等化学反应发光法、电化学法、荧光分析法、比色法等检测方法相继被开发。

翼和生物开发的端粒酶检测试剂盒能很好的完成端粒酶活性检测。原理是:TERT被认为是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键组分,其编码的mRNA水平与端粒酶活性一致,与端粒酶的活化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对端粒酶催化亚基的检测可以间接反映样本中端粒酶活性。具体是采用双色荧光qPCR (TaqMan探针法) 检测端粒酶催化亚基TERT基因和内参基因GAPDH。通过提取细胞RNA,利用特异性逆转录引物进行逆转录反应,以cDNA为模板在单管中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进行扩增反应 (双重探针:FAM、Cy5)。选用293T细胞为阳性对照以及MRC-5细胞为阴性对照,判断样本中是否有TERT基因表达。

 

该试剂盒具有以下特点:

1 . 灵敏:双色探针,灵敏度高。

2 . 稳定:全程闭管操作,无交叉污染。

3 . 可靠:含内参基因,避免假阴性。

4 . 方便:操作简单,无需电泳步骤。

5.  定量: 以CT值判断,可定量检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40696-1500674.html

上一篇:端粒长度影响因素
下一篇:线粒体拷贝数奥秘
收藏 IP: 183.193.2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9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