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棒状杆菌生物学特点
牛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bovis,C.bovi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是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之一。牛棒状杆菌菌体短小,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多为条件致病菌,属于棒状杆菌科。
裸鼠作为一种免疫缺陷动物,已成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牛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bovis)能够引起裸鼠过度角化性皮炎、棘皮症,全身出现鳞皮样白色皮屑,俗称“鳞皮病。牛棒状杆菌可迅速引起从未接触过病原体的动物产生“鳞屑”症状。除此之外,裸鼠感染后对化学治疗药物毒性敏感性提高、体质量减轻、摄水量增加及降低移植肿瘤的生长速度,死亡率增加。
欧洲实验动物科学联合会(FELESA)将牛棒状杆菌列为其他必要性病原检测项目。我国GB14922-2022中将牛棒状杆菌列为免疫缺陷鼠的检测项目。
牛棒状杆菌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该菌的鼠,牛棒状杆菌传染性高、可经气溶胶传播,或者直接接触传播,如:饲养员手套、实验器具、垫料、饲料等。牛棒状杆菌还可通过接种用的细胞传染。牛棒状杆菌在环境中很难清除,一旦发生牛棒状杆菌感染,对动物设施管理及后续的裸鼠饲养和科学研究带来较大的风险。
该菌对无毛鼠和免疫缺陷鼠致病,一旦感染,几乎是终身性携带。免疫正常的大鼠小鼠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通常为无症状携带者,且仅为短暂携带。裸鼠非常易感,裸鼠发病率超过50%。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7d,迅速产生“鳞屑”典型症状,该症状会在 14~20 d后消失,但长期携带病原。免疫缺陷程度严重的 SCID 鼠则出现脱毛、形成秃块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